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这是为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三月不知肉滋味出自《论语》,原文这样写道:“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为之如痴如醉,沉迷如此,全神贯注。于是有了“三月不知肉滋味”的典故,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晓其中的滋味,意指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对待某一件事,别的事都是浮云,唯有眼前的这件事情最为重要。
那么,这件让孔子发出“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韶乐》又是什么呢?韶乐,是古代用来歌颂赞扬上古明君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端庄,悠扬悦耳,可谓优美至极。这种精神享受,对于精通音乐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孔子甚至对《韶乐》,做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高度评价。因为在孔子编纂《诗经》之前,最为出众的音乐是歌颂周天子的《武》乐,这是各类音乐来比较的模板。而孔子对《武》乐,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是指旋律形式美,而善指内容好。孔子认为,《武》乐,差了点意思,只达到了形式美的水准,但没有达到内容完好的程度,但是《韶乐》不一样,尽善尽美,两者都达到了,这才有了“三月不知肉滋味”的比喻。
三月不知肉滋味,形容一种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动力和狠劲儿,唯有这样的精神和动力,才能悟透事物的本质,做出一定的成绩来。随着言语的演化,现在这句话衍生出了另外的意思,有时候指家里条件差,三个月也没有见到荤腥。
总而言之,三月不知肉滋味现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几个月没有吃过肉,家境贫寒;大多时候的意思是,对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