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王的筱月桂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筱月桂是男的. 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其人。 首先,主角筱月桂,说是沪剧申曲的创始人之一。申曲原名东乡调,的确来自川沙浦东花鼓调,与松江青浦等地的西乡调有异。为什么东乡调在上海流行,而西乡调始终是农村花鼓?很可能是浦东农民进入上海的为多,也可能是筱月桂这样的早期经营者影响大。此剧早期称本地滩簧,清末禁止男女同台演戏,但并无明法,沪剧早期开拓者男性居多,但是也有敢于为风气先的女性。胡兰成《今生今世》写到吴四宝家做生日,上海娱乐界头牌演员纷纷献演,“申滩”头牌女演员,也带班子来为吴老板祝寿。 主人公的女儿常荔荔,后来居上,成为电影明星,抢了主人公风头,也闯了好多祸。书中一再提及,筱月桂认为她最后会让步,同意到英国去学戏剧。我幼时好逛马路,走过四川北路横浜桥附近,见到顾仲彝,李健吾,黄佐临等人创办的上海实验戏剧学校,看见那些走出走进的漂亮男女,一口悦耳“国语”,十分艳羡。后来以文会友,认识一位戏剧界前辈,就是1947年该校入学。他说当时学校师资,全国第一。校内的莎士比亚专家,是英国留学归来的一位女教授,会教会演。而且嫌朱生豪译本太次,情愿用英语直接教,满口英文台词,令英文不够的学生苦不堪言。都说她早年做过电影明星,而且是上海滩某名人遗腹女,校长熊佛西,都对她礼让三分,无怪乎艳光四射,满身傲气。可惜镇反尚未开始,此人就出国去欧洲。长年隔海,音信渺渺,未知其终,此友至今感叹中国留不住人才。 《上海王》的故事,结束在1927年初,是高明之举。当年报界,近年治史者,遇事往往通说“青红帮”,真洪门人,为之气结。虹影对上海洪门的演义,或许请教过中国秘密会社史专家,不然难以如此入木三分。 至于洋留学生刘骥这个人物,“中国现代戏剧电影元老”,作为主人公与叙述者之间,昔日与今朝之间的穿线人物,几乎呼之欲出――我之所以不说出口,是因为尽人皆知,不用我来点穿。 虹影喜欢写历史真人真事,本性难改。小说《K》吃了三年官司,据说虹影不得不付出大笔法律费用。她倒真是衣带渐宽(荷包缩小)终不悔。看来艺术家就是顽固得很,铤而走险,可能真是虹影本性。她的三年官司白吃了! 诸葛亮无兵卒守城,索性开门;虹影《上海王》事事有典,却摆出枪炮侍候的迷魂阵。无论那一计,都是险招。诸葛亮已是古人,我等旁观者,不得不给虹影捏把汗。我同意王彬彬教授的绝评:“虹影是个奇怪的女人”。这个真真假假的当,反而让人连声喊好。 就对上海史的研究和了解而言,虹影的《上海王》经得过细密的考证,一般上海人,哪怕几代老居民,对有些人和事,恐怕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相当糊涂。近年出版的上海背景小说,大多是小姐小打算,小资小情调,给人极为错误的印象,以为上海的现代性,落在这样的女人身上,而今日“上海品格”,也变得小里小气。此可谓大错特错,吃亏的是上海人自己。 虹影一眼看出了现代上海的开拓者,无论洋人华人,男人女人,都有点冒险家的气魄。 中国现代戏剧之父”和他不为人知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