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每一卷的主要内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第一卷 博里纳日】梵高做牧师,传教士,最终确定绘画理想的经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拉丁文、希腊文,读圣经,在于曼德斯相处得一年里,确定了自己做传教士的理想;
于是去福音传道学校,最终被分配到以挖煤为生的瓦姆镇,在这里,梵高饱受饥饿、寒冷和孤独,帮助这里的人们,但最终却受福音传道学校否认;无力改变博里纳日人的悲苦生活,使梵高失去了上帝,失去了自我;浑浑噩噩中,梵高爱上了素描,找到了做艺术家的信念。
2.【第二卷 埃顿】梵高在家乡布拉邦特的生活、学画经历。去海牙探情况,拜访表哥毛威和画商特斯提格,找到学习地;另一方面,上演了爱情第二幕悲剧,凯因失去丈夫来到埃顿,再次唤醒梵高的爱情,却被无情地拒绝,即使自己拿左手烧伤也没用,是他对爱情绝望。
3.【第三卷 海牙】梵高在海牙的学画经历。拜毛威为师,请特斯提格点评画作;靠弟弟提奥每月寄极少的钱生活;后来,与毛威关系破裂,被特斯提格批评地一文不值,被艺术家韦森布鲁赫嘲笑;
同时,上演了爱情第三幕悲剧,爱上妓女克里斯汀,确实享受的爱情的滋润,家庭的温暖,但被金钱所限,克里斯汀和她母亲受不了她挨饿,受不了邋遢的艺术者梵高,这个注定不完美的婚姻破灭了。
4.【第四卷 纽恩南】梵高再次回到家乡,不受家人认可,受邻居嘲笑,最终在父亲死后彻底被家庭隔离,在一个农夫家里进行他的绘画,《吃土豆的人》的凭记忆创作,与印象派就已结下不解之缘;
爱情对于梵高终究又是一场悲剧,只有被爱没有爱,加之玛高特的母亲和姐妹的阻拦,使得玛高特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梵高的艺术路到此走了五年,已走了一半。
5.【第五卷 巴黎】梵高在巴黎接触到印象派,接触到与他一样的穷艺术追求者。他学习提高自己绘画的色彩,起初成了对印象派粗糙的模仿,但在三年的时间里,猛然回头却发现了质的改变,梵高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他原本办一个他们一群无人问津的艺术家自己的画展,但由于太多事使梵高迷茫,最终还是放弃了,由于对画笔的渴望。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主题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足两姗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题材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
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这些质朴、自然的风景、静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与那些华丽璀璨的绘画相比,梵高的画更多的是朴实和隽永,他将自己无限的激情倾注于这些朴素的花朵和田野生活中,使画作产生了一种无法超越、无法模仿的艺术魔力。
梵高曾经画过许多有关向日葵的画,虽然每次绘制的向日葵数目不一样,花朵的姿态也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体现出了一种饱满和劲头。
此外,梵高还经常选用麦田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从他所描绘的各式麦田的画作似乎可以感知到麦田里所散发出的一兹兹悲沧之情。如梵高创作于奥维尔的《乌云笼罩下的麦田》就是以恶劣天气下连绵不绝的麦田作为题材,传递出了凄凉、寂寥、压抑和苦闷的情感。
再如,《有乌鸦的麦田》也是以麦田作为主要题材,并在麦田上方加入了一群黑黑的乌鸦,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死一般的沉寂之情。当然,除了这两种题材之外,梵高的绘画还涉及到许多题材物象,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是质朴无华的,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