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韦贵妃何许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韦贵妃,根据其出土墓志铭的记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虽然墓志铭上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进入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溢美之词了。至于野史小说里广为流传的,秦王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更有一些不靠谱的小说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而且也只是“谘禀”而已,还不是“统摄”,也就是说没有决断权。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也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在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番的。若是韦贵妃真的曾经代掌后宫,她的墓志上不可能对此只字未提。而且仔细浏览《旧唐书》里韦贵妃之子李慎的列传,对此事也是根本不曾提及过。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小说家言。至于韦贵妃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地位如何,这点从她的三个子女的待遇上便能略知一二。定襄县主,是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墓志上称其是因为“椒庭藉宠”得封定襄县主的。然而这个“县主”却是好巧不巧的封在贞观四年突厥归降的时候,正好来了一批王孙贵族需要安抚和亲,于是李氏便被嫁给了阿史那忠。结果阿史那忠的墓志中是明明白白地写道:“夫人,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可见人家根本没把定襄所谓的“县主”封号放在眼里,更不承认定襄是李唐的宗室女。而且算来定襄县主出嫁的时候至少十八岁了——其父李珉死于大业九年,定襄最迟大业九年出生。凭借其母韦贵妃的“椒庭藉宠”,居然还能拖成大龄剩女,嫁的还是堪称当时贵族婚配末等的胡人。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唐太宗对这个“继女”究竟是怎样一个“相当的疼爱”的法子。临川公主,虽然其墓志铭上称,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避暑甘泉宫,临川曾上表请安,唐太宗看了后颇为赞赏并为其取字“孟姜”,还“寻封临川郡公主”,然而临川真正受封公主却是在贞观十五年。“寻”是不久的意思,不过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十五年,这“不久”的时间也太长了点吧。如果唐太宗对这个女儿真那么看重与关心的话,又怎么会事隔十五年才想到要给她一个封号呢?说起来临川也真是唐太宗诸女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了。不仅十八岁才受封,而且是众公主中唯一一个受封后立即出嫁的(和临川同年出生的清河,早在贞观二年便册封为公主了),更不用说唐太宗尚在人世的时候,临川便跟着驸马远离京城,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从外地赶回京师。再看看她的驸马周道务,且不论几位嫡出公主的驸马,单看与临川同样庶出的公主们:襄城下嫁萧瑀之子萧锐,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窦逵,豫章下嫁唐俭之子唐义识,巴陵降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东阳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节之子程怀亮,兰陵降窦怀悊,晋安降韦思安,安康降独孤谋,新兴降长孙曦,高阳降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同为庶出,这些公主嫁的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窦皇后、长孙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韦氏、独孤信的后人,唯独临川所嫁的周道务,论家世,堪称是众驸马中垫底的。周道务的父亲周孝范在《旧唐书》中甚至未被提及一言,关于他的事迹只能在墓志上找。当然有人说了,人家周孝范可谓是唐太宗“心腹中的心腹”,深受信任,不然怎么可能镇守玄武门,宿卫皇宫一直到死呢?如此说来的话,临川身为贵妃之女却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都没能摊上,真不知是唐太宗对周孝范的隆宠太盛了,还是这个所谓的贵妃之女其实并不值钱。不过又有人说了,临川可是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实封350户,和人家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样。拜托,人家太平公主可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出嫁时就有了实封350户,临川这种出嫁了两年才有的能比吗?更何况从史书来看,贞观末年的时候诸位公主都是实封350户,临川会有350户根本不足为奇。《资治通鉴》:“旧制,食邑,诸王不过千户,公主不过三百五十户;太平食邑独累加至三千户。”《新唐书》:“永淳之前,亲王食实户八百,增至千辄止;公主不过三百,而主(太平公主)独加户五十。及圣历时,进及三千户。”《唐会要》:“旧制,亲王食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资治通鉴》记载,亲王的实封是1000户,公主是350户;《新唐书》记载,太平公主是第一个实封增加到350户的公主;《唐会要》则记载,亲王的实封可以由800户增加到1000户,公主也可以由300户增加到600户。根据贞观时候亲王的实封来看,亲王初封都是800户,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才将实封增加到了1000户。由此可以得知,公主开始时是300户,在贞观末也应当是增加了实封到350户。而且贞观末年的时候,唐太宗的诸位公主皆已出嫁,这样的加封自然不能与太平公主出嫁时便有实封350户相提并论了。再说了,因为撰写墓志铭的人不同,行文风格自然也不尽相同,有的写名字有的不写,有的只管夸成天上有地下无有的跟流水账一样啥都记,有的只是提及了一下驸马是谁便全力描写公主了,有的却是大段大段地描写驸马的出身,以及公主跟着驸马在边疆过着守边生活最后客死异乡,还有的甚至只给了人家贵妃之女“食邑二千户”的封户数。所以但凡严谨一点的人,都是将墓志与史书结合起来一起看,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通观临川的墓志,特别是“驸马以克清边难,驿诏入京,公主随行,途中大渐,恩敕便令于幽州安置……薨于幽州公馆”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临川的一生虽然看似平稳,然而背后却是看不见的凄凉。临川出嫁后就随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才有机会回京。临川甚至年近六十的时候,还伴着丈夫在距长安3589里的边关营州辛劳,且不能享有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等到临川好不容易等来丈夫奉诏返京随行的机会时,又病困在幽州半路,三年后最终客死在距京师东北2520里的异乡。 而唐高宗年间,临川曾花费心血奉献《孝德颂》,虽然得到了天帝天后嘉许,却未能让她从遥远的大唐边疆回到故土。所以综合墓志上的记载以及史书上关于驸马周道务简略之至的事迹,临川最终给人留下的是这样一个印象:她是一位颇为善于逢迎的人物。虽然未享高龄,只活了五十九岁,却经历了太宗、高宗和武则天三个不同的统治时期。她对每一位君主,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书的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撰表上颂,歌功颂德.以博其欢心。她一生的行事,虽不能详知,但也可以由此想见其大略。 而临川这种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形成,和其母不得宠于唐太宗息息相关,一位备受冷遇的公主,自然不得不善于经营逢迎之道。纪王李慎,可以说是唐太宗诸子中比较有才干的一个,而且与某些空有溢美之词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干可是有实打实的史料做证明的。“纪王慎……十七年,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然而李慎虽然有才华,却并不得唐太宗的偏爱。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慎贞观十一年去封地的时候尚不足十岁,是唐太宗诸子中出阁年纪最小的一个。所以韦氏虽然身为贵妃,但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能算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从她三个子女所受到的待遇中便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