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的全称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其前身为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西瓦窑堡成立,不久后迁往陕西保安。
最初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往陕西延安。
学校成立时,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任教育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杨至成任校务部长。抗大的学员以部队中的红军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主。
学校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培养抗日干部。
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
1943年,总校迁回陕西绥德。
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结束。学校开办期间,共培养十多万名抗日干部。
建制
抗大总校有十四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
一九四二年初抗大总校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创办的抗大总校附属陆军中学
1、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沁县故县镇成立。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即现在的临沂大学。注:临沂大学现在是国家设立、山东省政府直属管理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建国后相继改名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华北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1961年因国防尖端科研需要组建为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部设于北京市。
1965年集体转业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现为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是国有大型军工和民用兼备的中央级骨干企业。
3、三分校
1939年6月以抗大总校留下的两个大队、若干个直属队为基础在延安组成抗大三分校,负责培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的干部及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第一任校长是原抗大总校教育长许光达,后由陈奇涵、郭化若继任。
4、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安徽省涡阳县北麻家集成立。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5、五分校
1940年底,抗日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原址位于现江苏省盐城中学北校区内。
6、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7、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一九四二年六月抗大第七分校在山西省兴县地区创办的抗大第七分校附属陆军中学。
8、八分校
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皖东的天长境内建立。
9、九分校
1941年9月开始筹建新四军一师抗大分校。新四军军部抗大五分校训练部副部长谢云晖奉命率一部分干部和学员来到苏中,与苏中抗日军政学校合并,成立“抗大苏中大队”,是为抗大九分校的前身,有学员600余人,大队长吴肃,政治委员谢云晖。
10、十分校
一九四二年二月新四军第五师在湖北省随县白兆山区创办的抗大第十分校。一九四五年春新四军第七师在安徽省无为县团山里创办了一所抗大分校,也称抗大第十分校。
11、太岳分校
一九四四年十月在山西省阳城、沁水一带由抗大总校太岳大队扩建的抗大太岳分校。
一九四二年春抗大总校太岳大队在山西省沁源县创办的太岳陆学中学。
12、太行分校
一九四五年春在河北省涉县由抗大第六分校太行大队扩建的抗大太行分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