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知制诰"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唐初中书舍人掌草拟诏敕,称知制诰。
玄宗开元(713—741)以后,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知制诰遂成为差遣职名,凡加此号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于是中书舍人的诏令起草权逐渐为他官知制诰者所夺。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明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仍兼称知制诰,清朝废止此官职。
扩展资料:
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诏令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分别如下:。
1、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诏书是政务文告。“制”和“诏”相比,制书要比诏书级别高些。
2、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诰命授予。清代又以诰命特指受封赠的妇人。
3、敕,是用以封赠较低级官的一种文书,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或妇人用敕命。明清官吏受封赠的文书统称为诰敕。
4、旨,宋以后专指皇帝的意见、命令为旨,一般称“圣旨”。
5、册,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贤都用册书。
6、谕,皇帝施于臣下的文书,亦称谕旨、上谕。
7、令,皇帝的命令。
8、檄,古代帝王作征召、晓谕、申讨之类的紧急文书,多插上羽毛,称为“羽檄”(俗称“鸡毛信”),后泛称紧急之类的文书为“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制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