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樊迟何以成了孔子眼中的小人 樊迟在论语中的上镜率比不上子路、宰予,但至少有六次露脸,也算是比较重要的配角吧.但感觉孔子对他不但说不上欣赏,甚至有些讨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对弟子说重话的情形,论语记载的并不多,著名的有两次:一是对宰予白天睡觉,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经典,被后世的教师袭用且喜用.但显然,这是一句气话,特定情境中的气话.另一次就是对樊迟问稼,孔子不以为然,等樊迟一走,就说“小人哉,樊须也!”随后用一大段道理,说明“上”(也就是“领导者”吧)该做哪些事情,并反问“焉用稼”?实际上,孔子认为有远大志向的人不该问稼穑,给樊迟下了一个“平庸之辈”的结论.这里,也许有一些不快的情绪在里面,但绝非气话.因此,樊迟或者叫樊须的这个人,在孔子的眼里,是被看扁了的,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也许有人说,就那么一次“小人哉”,就说孔子看扁了樊迟,不是太轻率了吗?那宰予不也被孔子骂成“朽木”“粪土之墙”吗?其实不然.宰予在论语中,是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樊迟则不同,唯一可以勉强算作被孔子称赞的,是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况且,古代的“小人”并不是骂人话,而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思.骂人的话可以不当真,不是骂人的话,就不能不当真了.试看樊迟的几次“出镜”.第一次,是在《论语·为政第二》,樊迟为孔子驾车.有一个叫孟懿子的,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然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樊迟.樊迟没弄明白,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请教孔子“何谓也?”孔子做了解释,孝,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礼制来侍奉;死了,按照礼制来安葬,按照礼制来祭祀.在这里,一般认为樊迟是个串场的角色,中规中矩地把问题问出来,便于孔子阐述对“孝”的一些看法.但是如果联系下文,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孔子的答复都不同,正如许多学生和其他人“问仁”“问政”,孔子的回答均因人因时而异,那么,是不是孟懿子或者樊迟对遵守礼制方面有所不足?否则,为什么孔子在回答了孟懿子之后,要特意告诉樊迟呢?或许,不尊礼制,是孔子看扁樊迟的第一个原因.论语第二次提到樊迟,是在雍也第六篇的二十二章,樊迟问知、问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尽力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智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可以叫仁.表面上,这是正常的请教与答复,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仍然是孔子因材施教,意有所指.请看《论语·颜渊第十二》的二十一章,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问孔子“崇德,修慝,辨惑”,即如何尊道德,去恶念,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然后告诉他,先努力而后收获,不就是尊道德吗?攻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攻别人的,不就是去恶念吗?一时愤怒就忘了自己,甚至父母亲,不就是辨不清是非了吗?这段话,据《论语稽》,孔子是有所指的:“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而狭隘,意其为人,必遇事而计得,恕己而严人,忿而不思难者也.”樊迟遇事患得患失,过于算计,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生气时不考虑后果.孔子就是针对樊迟的这些缺点,告诉他“知”“仁”“崇德”“修慝”“辨惑”.或许,德行不佳,是孔子看扁樊迟的又一个原因.在紧接着的《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二十二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 樊迟一而再,再而三地弄不明白为什么 “知” 是“知人”,最后子夏旁征博引,说明选拔正直的人置于歪斜的人之上,可以使歪斜的人改正过来,强调最大的“知”是知人善任,算是把他打发了.后来,樊迟在《论语·子路第十三》的十九章,又在问仁,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教导他,生活起居庄重谨慎,处理事务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诚信实.即使到野蛮地区,也不能改变.算起来,光是“仁”,樊迟就问了三次.这位樊先生也许有点像贾宝玉,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对这些抽象的政治理论老是不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或许,反应迟钝,是孔子看扁樊迟的第三个原因.再就是孔子说樊迟是小人的子路第十三的第四章: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种菜的学问,孔子说自己不如农民.等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呀!领导者讲求礼制,讲求合理适当,讲求信实,老百姓哪有不敬、不服、不真心的?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会背着小孩子争相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前文说过,这里,孔子主要是嫌樊迟胸无大志.不过,论语中借隐士之口,曾经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樊迟偏偏向孔子请教稼穑之事,如果不是成心,那也够没眼色的.所以,胸无大志,没有眼色,或许是孔子看扁樊迟的第四个和第五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