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简单的说就是把耗损的钱税当做正当赋税收取,为的是不让百姓多花钱。
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目的是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只是真正执行的时候,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终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实行办法
火耗归公是清朝的雍正年间通过定火耗以增加各级地方官薪给的重要措施。
清朝初期沿承了明朝的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维持不了生活,于是想出了所谓的“火耗”,也就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
到了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