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 打了30年的 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618-1648,一场战争能打上三十年,原因很多。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说,战争是由于德意志内部新教诸侯国与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激化(1618年布拉格“掷出窗外时间”)而引发的,但这个因素至此为止,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各国几乎都已经脱离了政教合一的政体,宗教矛盾只是参战各国的旗号和幌子而已。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就其根本原因,是交战双方恪守自己参战的目的和对外政策。三十年战争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波希米亚阶段,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之间相互厮杀,争夺的是自己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话语权。奥地利国王斐迪南二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也是波希米亚(捷克)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经过数百年的变革,已经成为像东周列国一样的诸侯割据的地方。他要巩固天主教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权,而西班牙和奥地利同属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国家,这个哈布斯堡家族靠着王室联姻发迹起来,多年来一直谋求欧洲霸权,此次战争一打响,两国就相继投入战斗。第二阶段是丹麦阶段,丹麦是新教国家,不过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参战的目的远不仅仅是拯救岌岌可危的德意志新教事业,而是企图向北部德意志扩张。第三阶段是瑞典阶段,新教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参战的目的是对哈布斯堡家族的霸权感到不安,他当时正与波兰展开波罗的海争夺战,得知丹麦败北,他匆匆与波兰达成妥协,旋即投入战争。第四阶段是法国-瑞典阶段,战争的主力是法国,法国波旁王朝一直对哈布斯堡家族十分仇视。法国的西面和东面分别是西班牙和奥地利,均是哈布斯堡统治的国家,而且东南面的意大利也受到奥地利的渗透,可谓三面包围。法国参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西奥两国,解除哈布斯堡对法国的包围。各方交战正酣,不达到目的却不罢休,只有支持住巨大消耗的国家才能占据优势。从技术层面来讲,三十年战争中军队使用的武器介于中世纪与近代之间。各国军队基本以火器作为主要兵器,但作为主要兵种的步兵仍旧以火枪手+长矛手为组合,比如当时瑞典著名的古斯塔夫阵型。客观的说,当时的火器效率是非常低的,火枪无论是射程还是准度都比不上弓箭,火枪普遍装备军队的原因仅仅在于火枪的制作成本低、操作难度不高、士兵训练周期短。有时两军数万人像接受检阅一样挤在旷野里,大家放了半天枪,彼此却还活蹦乱跳。早期的火绳枪巨大笨重,携带火枪的同时还要带上一个用来放火枪的支架,那么一个士兵的负重就比较大,更别说带上白刃战使用的刀剑。一场战役往往会在这样相互浪费子弹的过程中拖上很久。18世纪后,燧发枪和来复枪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的杀伤力,战役时间才渐渐缩短。另外,之所以说是三十年战争,不是在讲从一开始战争爆发到结束双方一刻不停地在火拼,交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战斗和战斗之间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什么也不做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在1643年开始的,双方也是边谈边打,打打停停。战役的密集度不像现代战争这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