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道路上的安全区、非安全区到底是指什么?

道路上的安全区、非安全区到底是指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道路上的安全区、非安全区到底是指什么?

在道路上驾车,很多人都知道道路上存在“安全区”和“非安全区”,但是都不不太明白道路上的“安全区”和“非安全区”到底如何界定?有没有量化的标准?就这个问题,小编最近与交通安全专家白春虎老师进行了一次探讨,下面咱们就来听听白老师对此是如何解答的。

非安全区是什么意思?

其实非安全区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动非安全区。人们驾车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总是希望车辆可以立即停住,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否则道路上也就没有危险这一说法了。

制动非安全区是指车辆制动必须的总距离。说的明白点,就是车辆遇到紧急情况采取紧急制动到停车,这一段时间内行驶过的距离。其中包括了驾驶员反应时间行驶的距离和制动器最大制动力升值时间行驶的距离,以及有效制动距离,也就是刹车距离。当然,实际的制动非安全区距离又跟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驾驶技术、车辆技术状况、行驶速度、路面情况、装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非安全区”如何量化?

紧急停车距离的数据,就是量化“非安全区”距离的依据,上面的图是在路况良好的路面上,大型车在不同速度下紧急停车的距离,其中包括了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

那么量化非安全区的距离跟安全行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换句话说对安全驾驶有什么意义?白老师这样做了解答:

“非安全区”的起点,也就是“非安全区”的一端与第一危险点紧密相连。第一危险点也就是所驾车与车辆、行人、路口、弯道等发生相会、或是超越、通过关系时的相遇地点,也就是所驾车前端与对向车辆前端相会时的点就是第一危险点。而两车末端错开时的地点就是最后危险点,有时候第一危险点与最后危险点形成于同一个地点,但是形成的时间不同。当然第一危险点也不一定与最后危险点同在一个地点,这与所驾车速不同、车型不同、车辆长短不同、相遇、相会等都有关系,但是不管有什么不同,两车末端错开时的地点就是最后一个危险点。

“安全区”的距离是多少?

有专家测试,在实现良好的道路上,驾驶人能看到前方360米处的路标形状以及行人的帽子,能看清240米处路标上的指示内容,能看清道路上1800米处的公共汽车,1600米处的大货车,1300米处的轿车,1000米处的行人。

“安全区”距离240米是根据能看清来说的,240米驾驶人就已经能看清指示牌上的内饰,那么一辆车在混合交通的公路上行驶,最高时速限速每小时70公里,那么它对应的“非安全区”距离大概就是50米,此时车辆每秒19.4米行驶,出去50米的“非安全区”距离,驾驶人就有大约为190米的“安全距离”以及10秒的时间采取预防措施。

上图是距离第一危险点240米时,不同车速下的“安全区”、“非安全区”的实际距离。其实道路上的指示牌摆放的地点也是根据这个道理的来的,比如距离学校路口250米处悬挂标牌,在道路上也会经常看到“前方200米有村庄”的警示标志等等。作为驾驶人看到这些交通标志就应该适时减速慢行或是加速通过。

当然这些数字不过只是一个概述,驾驶人不必丝毫不差的去推算“安全区”、“非安全区”的距离,之所以说道路上有“非安全区”、“安全区”是让我们清楚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其实驾驶人凭借对车速的敏感,对距离的长短,心里都有底。

综上所述,其实就是让所有的驾驶人明白,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不是想让它停下,就能停下,因为“制动非安全区”的存在,也就是危险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在安全区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