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精神的内涵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杨善洲精神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归结起来,主要是“忠诚、为民、奉献、实干”8个字。 忠诚,是杨善洲精神之源。无论在岗还是退休,杨善洲同志都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是他终生奋斗的精神支撑,是杨善洲精神的力量源泉。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他才能够咬定青山、坚守一辈子,做到坚定理想不动摇、践行宗旨不含糊、面对诱惑不变质,清正廉洁,一身干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任何时候都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这句话是杨善洲在日记中的心声,更是他为官几十载对自己权力观的最好注解,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他用忠诚与信念、汗水与生命、追求与奉献,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民,是杨善洲精神之本。杨善洲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老百姓血肉相连,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始终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冷暖,把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人生追求,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教育身边的秘书:“地委是党的机关,要告诉机关所有干部,不能为那些只图个人利益的人开方便之门。”对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临终前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他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奉献,是杨善洲精神之魂。杨善洲为官几十年,家人亲朋没有沾到半点好处,老伴孩子至今还是农民。他甘于清贫,默默奉献,常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他将辛苦20多年建成的5万多亩、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县里奖给他10万元奖金,他分文不取;市里奖给他20万元奖金,他捐出了16万元给学校和林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宣过警,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他用60年的坚守,兑现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只要生命不结束,为人民服务就不停止”,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 实干,是杨善洲精神之基。他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再苦再累他总有使不完的劲。他常说:“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担任地、县领导期间,他走遍保山的山山水水,对各地生产生活情况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他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不急功近利。为打造“滇西粮仓”,杨善洲亲自带头办样板田、搞试验,在保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提高了三四百斤。 杨善洲精神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精神、价值追求和先进风采,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杨善洲精神揭示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这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项基本要求。杨善洲精神时代特色鲜明,符合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党员、干部就应该像他那样把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作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始终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始终牢记宗旨、一心为民。 杨善洲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希望和期盼。杨善洲一辈子坚持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群众打内心深处敬佩他,从内心深处希望杨善洲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共同价值取向。我们要回应群众的期待和心声,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义务。 杨善洲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杨善洲精神发扬光大,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杨善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