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太阳系内的卫星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简介
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天体。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宣告失败。1959年前苏联和美国分别成功发射了“月球号”和“先驱者号”月球探测器。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相继阿波罗-12、14、15、16和17号实现载人登月,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采集月球样品和埋设长期探测月球的科学仪器,共带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样品,大大增长了人类对月球起源、演化的认识。迄今为止人类只有这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体。
2018年4月,NASA公布了一段由月球轨道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制作而成的视频。这段视频中的数据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历时九年收集而成。该探测器自2009年6月以来,一直在距月表上方50公里处对月球展开观察,捕捉月球表面前所未见的细节。
月球的基础数据
轨道数据
平均轨道半径384,403千米;
轨道偏心率0.0549;
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493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阿波罗登月的照片(19张)
升交点赤经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384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8.85 年;
食年346.6 天;
沙罗周期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4°;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积 3.79×10⁷平方千米;
体积2.199×10¹⁰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²² 千克;
平均密度为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2 m/s²(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4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27.32天,同步自转);
月球(3张)
自转速度4.6267 米/秒(月球赤道);
自转轴倾角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0.12;
满月时视星等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1.3×10⁻¹⁰ 千帕。
月周期
名称 数值(单位:天) 定义
恒星月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的直径是地球平均直径的1/4,质量只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