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闺中古代指几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待字闺中古代指15、16岁的女孩子。
古代女子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笄礼”,“笄”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这时要取一个“字”。
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
古代到适婚年龄但是还没结婚的女子用待字闺中形容,其实古代到适婚年龄并且没娶妻的年轻男子,古人经常用“中馈乏人”或者“中馈犹虚”这两个称谓来形容,意思就是说家里缺个媳妇、家里媳妇的位置还空着。
古语中常用“中馈”这个词语来表示家庭主妇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后来这个词慢慢的引申为妻子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官府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