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来的重大成就?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