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关于约翰。杜威的几个小故事

关于约翰。杜威的几个小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有一天,杜威和一群哲学家在百老汇的大街上行走。百老汇是美国的喜剧活动中心,那边有着许许多多电影放映的地方。于是,有一个朋友就提议,大家一起去看露天电影。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由于刚刚还在思考哲学问题的哲学家们,还没反应细想,就往露天电影院方向走去。

走到了露天电影院门口,才突然恍然大悟。现在是白天,而露天电影院晚上才开始营业,那群哲学家才意识到托马斯·鲍威尔的一句话:“电影是要求黑暗,但是黑暗在这个角落的白天里,并不是那么猖獗。”这是一句有着哲理同时也有诗意的话。说明在杜威的生活里,处处都是诗意化的哲学。他认为,生活的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约翰杜威不仅对美国的教育哲学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学生。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时,有着不少中国求学者。这批学生包括胡适、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李建勋、蒋梦麟等。

这些人回到中国以后,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他们为中国近现代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人对自己的导师杜威教授,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或许杜威自己也没想到,由于他的授教,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历史。

关于约翰。杜威的几个小故事

扩展资料: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