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铜绿山铜铁金矿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铜绿山铜铁金矿田位于湖北省大冶县,在矿区38km2范围内已探明大、中、小矿床7处。按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主要有两类,即铜绿山式铜、铁(金)矿床(包括铜绿山大型矿床,石头咀、鲤泥湖、桃花咀中型矿床)和鸡冠咀式铜、金、硫(中—大型)矿床;以及铜山(中型)、猴头山(小型)铜钼矿床等。
一、区域背景
铜绿山矿田为大冶—阳新铜铁金钨钼铅锌硫多金属Ⅳ级成矿带“南亚带”中最大的矿田。位于下扬子台拗西端,鄂城—大磨山NNE向隆起带东段,大冶复式向斜南翼。
矿田地处武汉重力高与阳新重力低之间的复杂重力场,对应于鄂东南中部变化剧烈的磁异常区。
地球化学场显示,矿田处在约长70km、宽10km的大冶—阳新Cu、Au、Bi、Mo元素富集区的西北,或阳新岩体的北西Cu、Au、Ag、Mo等高含量区。
二、成矿环境
1.地层
矿田处于岩浆岩出露区,沉积地层仅呈半岛状及捕虏体状残留于岩浆岩中,主要有下三叠统大冶群(Tldy)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局部有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矿区北部绝大部分为第四系湖积粘土覆盖,深部见下白垩统(有些资料将其划归上侏罗统)灵乡组(K1l)湖相砂砾岩夹安山岩,及马架山组(K1m)火山岩、中上三叠统蒲圻群(T2-3pq)砂页岩。最重要的容矿围岩为下三叠统大冶群碳酸盐岩。
2.构造
矿田位于区域性NW向含矿构造带和NNE向矿化蚀变破碎带的交汇部位,NWW向断裂与NNE向断裂组成网格状构造;NWW向断裂为控岩控矿构造;NNE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3.岩浆岩
矿区分布于阳新复式岩体西北段燕山晚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岩株,主要岩石有石英二长闪长玢岩(Qηδμ)、石英闪长岩(Qδ)、闪长岩(δ)和安山玢岩(αμ)等。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富钾、酸度较大、铁镁较低为特点。以铜为主的矿床,其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以金为主的矿床其岩石为:花岗闪长斑岩-正长闪长玢岩。
4.区域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区内不同时代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含量明显不同。其主要容矿围岩为三叠系地层中碳酸盐岩的化学组分(表4.1.1),与下扬子地台(东部)(含碳酸盐岩)地壳平均化学组成含量比较,相对浓集系数Cu的大于1,Au、Ag、Mo的相对浓集系数大于5。
表4.1.1 矿区主要地层部分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表4.1.1 矿区主要地层部分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矿区依附的阳新岩体部分化学元素平均含量见表4.1.2,其主体燕山早期侵入体的Cu含量高出扬子地台东部同类岩石含量近2倍,其中石英正长闪长玢岩相对浓集系数更大,显示区内铜矿与之密切有关。
表4.1.2 阳新岩体部分地球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表4.1.2 阳新岩体部分地球化学元素平均含量
(2)矿田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呈条带状相互叠合,元素组分复杂,以Cu、Mo、Au、Ag、Pb为主。其中Cu异常约7.6km2,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图4.1.1),w(Cu)max≈2000×10-6,衬度3.9;w(Au)max≈77.6×10-9,衬度3.1。
岩石测量在矿田上形成Cu、Mo、Ag异常,围绕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体呈环状分布。铜绿山矿床位于环状异常东侧;西部异常对应鸡冠咀矿床;桃花咀矿床处于异常的西北。
因矿区采矿历史久远,地表污染较严重,应注意化探方法的选用及其异常分析。
5.区域地球物理场
矿区位于布格重力异常偏零值线负重力场一侧;对应于以阳新岩体磁异常为主体,呈北西向延伸,高场强,大范围的正、负伴生磁异常北端零值线附近(图4.1.1)。
三、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组合分布及产状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由12个大小不等的矿体(群)组成,主要矿体均赋存于夕卡岩中;空间上总体分布受构造控制,呈三个矿带展布。
主矿带北北东向,沿NE22°延伸,长约2100m,宽约300~350m。矿体呈似层状或不规则透镜状,各矿体(群)大都以主矿体为中心,两侧伴有大致呈雁行排列的多个矿体;倾向SE,倾角∠50°~85°,具尖灭再现现象。
北东东向矿带沿NE60°展布,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倾向SE∠60°~70°;矿体小,连续性差,分布零星。
北北西向矿带沿NW15°~20°方向分布,由一些小矿体组成。
鸡冠咀斑岩-夕卡岩型铜金矿床:矿体赋存标高在-5~-622m间,分布于平面投影长900m,宽160~330m 的范围内。矿体形态复杂,主要呈透镜状、扁豆状、枝叉状等,主矿体(群)有4个。单个矿体分别长50~750m,厚1.2~83.6m,斜深25~408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变化较大。
2.矿石构造及主要矿物组合
铜绿山铜铁矿床:按工业类型划分为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钼矿石和铜硫矿石。组成各类矿石的矿物成分较复杂,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辉铜矿、辉钼矿及闪锌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有透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钙(铁)铝榴石、金云母、阳起石等。
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浸染状、脉状、角砾状、粉末—砂状等。
鸡冠咀铜金矿床:矿石类型很复杂,可划分为铜金(硫)矿、铜(硫)矿、硫铁矿石等7个工业类型。总体矿石建造为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并以铜金硫矿石和钼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的次序过渡分布组成大矿体。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赤铁矿、磁铁矿、辉铜矿等,前三种为金矿的主要载体矿物。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透辉石、金云母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等。
3.矿化阶段及分带性
铜绿山矿田为一系列有成因联系的矿床围绕同一成矿的中酸性侵入体,自岩体向外,其矿化元素组合依次为:Mo→Fe→Fe、Cu→Cu、Fe→Cu、S→S→Pb、Zn。
图4.1.1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田综合区域场剖析图
图4.1.1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田综合区域场剖析图
铜绿山矿床:成矿可分两期、四个阶段,即:
夕卡岩期,硅酸盐阶段;
热液成矿期,氧化物-磁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硫酸盐阶段。
在空间分布上,金属矿化选择交代各夕卡岩带并呈相应的矿化分带,由内向外:钾化、硅化斜长石岩辉钼矿化带→斜长石岩辉钼矿化带(辉钼矿、黄铁矿)→夕卡岩化斜长石岩铜矿化带(黄铜矿、黄铁矿)→金云母(或石榴子石)透辉石夕卡岩化铜铁矿化带(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夕卡岩化(白云质)大理岩铜矿化带(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
铜矿主要与透辉石夕卡岩关系密切,其次是白云石大理岩及斜长石化石英二长闪长玢岩;铁矿主要与透辉石(石榴子石)夕卡岩关系密切。
鸡冠咀矿床:富碱正长闪长玢岩小岩株侵入于早期岩体和三叠系碳酸盐岩围岩或捕虏体中,以成矿斑岩小岩株为中心,形成斑岩型、角砾岩型、夕卡岩型和层控型矿体,构成典型的“多为一体”的特征。矿化有从钼、硫(铜)→钼、铜(硫)→铜、金、硫(铁)→铁、金、铜、硫的变化。
4.蚀变类型及分带
铜绿山矿床:夕卡岩发育,蚀变分带清楚。含矿接触带夕卡岩宽100~200m,以交代碳酸盐岩为主。有金云母透辉石(透闪石)夕卡岩和石榴子石透辉石夕卡岩;叠加多种热液蚀变——金云母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
与内接触带→正接触带→外接触带相应的蚀变作用为:钾化、钠化、绢云母化→铁白云石化、菱铁矿化、方柱石化→白云石化、硅化、硬石膏化、蛇纹石化。
铜矿与钾化、硅化、金云母化、铁白云石化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蚀变越强,矿化越富;蚀变带越宽,矿体规模越大。
鸡冠咀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钠长石化、夕卡岩化、碳酸盐化、硅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等。矿床由内向外呈:石英正长闪长玢岩→透辉石化石英正长闪长玢岩→斜长石岩或透辉石化斜长岩→透辉石夕卡岩(含矿)、石榴子石夕卡岩→金云母透辉石夕卡岩或透辉石石榴子石夕卡岩(含矿)→夕卡岩化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分带。
5.氧化带
铜绿山矿床:氧化带发育,具垂直分带现象;南部分带比较明显,地表淋滤带铁帽下,常有次生氧化铜富集段存在。
鸡冠咀矿床:浅部矿体曾遭受风化剥蚀,部分为白垩系中基性火山沉积角砾岩堆积、掩埋。
6.主要控矿因素
铜绿山矿床:矿体赋存于呈北北东向展布的下三叠统大冶群(Tldy3-7)碳酸盐岩残留体或捕虏体与石英二长闪长玢岩接触交代形成的夕卡岩中;NNE向断裂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为主要控矿构造。
鸡冠咀矿床:处于区域NW向含矿构造带和NNE向断裂接触破碎带复合部位;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富碱正长闪长玢岩含矿小岩体与下三叠统大冶群第七段(Tldy7)外接触带的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
四、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矿石物理性质
矿区主要岩矿石物性统计见表4.1.3,其中夕卡岩与围岩有较明显的物性差异,含铜磁铁矿与围岩的物性差异更为显著。
铜绿山矿床:岩矿物性分级见表4.1.4。
鸡冠咀矿床:根据岩芯密度、磁化率与剩余磁化强度测定数据的聚类分析,划分了五个物性分类;结合收集的电性资料,其岩矿石的主要综合物性特征(表4.1.5)如下。
(1)矿石:具高密度,中—高极化率、低—中电阻。按矿石的磁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磁性,所占比例不大;另一类微—弱磁性为矿床的主体。
表4.1.3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岩矿石物性参数
表4.1.3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岩矿石物性参数
表4.1.4 铜绿山夕卡岩铜铁矿床岩矿物性分级
表4.1.4 铜绿山夕卡岩铜铁矿床岩矿物性分级
(2)赋矿围岩为大理岩或白云质大理岩:具有中等密度,微磁性,微极化和高—极高电阻率。
(3)主要岩浆岩为低密度,中等磁性,微极化和高电阻。
(4)下白垩统灵乡组火山岩属较低密度,中—高磁性,微极化。
综上可见鸡冠咀矿床其矿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但矿体相对(埋深的)规模不大。以赋矿大理岩作为探测目标,其物性特征呈:较高密度(Δσ约0.39×103kg·m-3)和较高(综合)极化率,及微弱磁性,较高电阻率。根据岩矿石密度和磁性的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地质体分布,编绘的物性聚类立体示意图见图4.1.2。
表4.1.5 鸡冠咀夕卡岩铜金矿床岩矿石物性分级
表4.1.5 鸡冠咀夕卡岩铜金矿床岩矿石物性分级
图4.1.2 鸡冠咀铜金矿矿床物性聚类分析立体示意图
图4.1.2 鸡冠咀铜金矿矿床物性聚类分析立体示意图
2.地球物理异常
铜绿山矿床
各种物探方法在矿上均有明显的异常。
(1)磁异常。航磁ΔT 异常强度大于500nT,形态规则,异常分布与成矿构造带一致。地磁ΔZ 异常(图4.1.3)呈串珠状,叠加在北北东向隐伏大理岩引起的低或负异常背景上,大于5000nT的陡梯度狭条状异常为浅部或地表氧化矿体的反映;大于2000nT的宽缓异常,为70~100m埋深的原生矿体的反映;小于2000nT的规则异常,或在宽大、低缓的岩体异常背景上呈局部抬高的较规则异常,有可能为埋藏更深(或磁性较弱)的矿体引起。
图4.1.3 铜绿山矿区重、磁异常综合平面图
图4.1.3 铜绿山矿区重、磁异常综合平面图
(2)重力异常。宏观上显示为北北东延伸,南东→北西降低的梯度带。其中范围较大的次级重力高,一般为岩体中隐伏大理岩的反映;与矿化构造带方向一致的封闭状或舌状重力高,ΔgB幅度(0.2~1.0)×10-5m·s-2的异常为矿体与大理岩或夕卡岩的综合反映。若对应有局部磁异常,则为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异常。
(3)电异常。自然电场法:在矿体上形成|ΔU|> n×100mV的负自然电位异常。
电阻率法:联合剖面出现明显的交点(图4.1.4);测深曲线在矿体上方呈H型或KH型曲线,无矿地段曲线为A型;其电性断面上,矿体多对应于相对低阻凹陷(如19线),或高、低电阻的过渡带(如12线)。
激发极化法:呈形态规则、视极化率ηS≈10%的异常,并与高阻背景上的相对低电阻率异常对应。
鸡冠咀矿床
(1)重、磁异常。区内东南部,即岩浆岩分布区,磁场较复杂,重力场值较低(图4.1.5)。西北部大理岩捕掳体及矿体赋存地段,出现明显的重力高异常和平稳的负磁场;向北面,即下白垩统灵乡组火山岩分布区,磁异常增高,重力场降低。
图4.1.4 铜绿山矿床(12、7、19勘探线)物探综合剖面图
图4.1.4 铜绿山矿床(12、7、19勘探线)物探综合剖面图
剖面特征表现为:探测目标赋矿大理岩上方,对应有重力高;而磁异常无明显反映(图4.1.6)。据重力异常正演计算,赋矿大理岩引起的重力异常幅值0.9×10-5m·s-2,当埋深增加200m后,幅值仅有0.1×10-5m·s-2。
(2)电异常。东南部岩浆岩分布区,视电阻率ρS>60Ω·m,并在重力高异常东侧ρS相对增高;火山岩分布区,受地表15~20m湖积黏土低阻屏蔽,ρS低于<20Ω·m。
剖面上,实测视充电率 MS呈幅度不高(1%~3%)的宽缓异常,ρS呈低—中低阻平缓台阶上的微弱增高。赋矿大理岩上方,对应有中高 MS异常及低ρS局部增高。
图4.1.5 鸡冠咀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剖析图
图4.1.5 鸡冠咀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剖析图
3.干扰体或干扰因素及其影响
(1)磁异常干扰。因斜磁化影响,分布于岩体接触带附近,特别是其北侧的矿异常,因叠加有磁性岩体引起的南正、北负的中强异常,往往难以分辨。
图4.1.6 鸡冠咀矿区023线综合剖面图
图4.1.6 鸡冠咀矿区023线综合剖面图
灵乡组喷出相中基性熔岩分布区,其磁性虽不强(M≈0.2A·m-1),但因其出露地表,亦对矿异常形成干扰。
(2)非赋矿大理岩可形成明显的非矿重力高异常。
(3)较厚的湖积层及部分湖区常年积水,构成探测目标上方的大面积低阻屏蔽干扰。
五、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矿石地球化学参数
由表4.1.6中与矿有关的几个岩体的部分元素组成可见,成矿元素含量高于中国同类岩石的平均含量,也高于阳新岩体的相应元素的平均值。各岩体ΣREE含量,均落在区内含矿岩体稀土特征值124.28~260.83的范围内。
岩矿石元素组分复杂、含量高。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有Cu、Au、Ag、Co、Bi、W、Mo、Sn、Sb、Hg、F、I、B等元素,它们具有较高的衬值和原始衬度,其中Cu、Au、Ag、As元素的原始衬度在20以上;Co、Bi、W、Mo为5~13倍;其他元素也达1.2~3倍。
Cu、Au等成矿元素具有极强的亲硫性;岩浆岩中S的平均含量w(S)>590×10-6,且标准离差大,是判别岩体成矿的有效指标。
表4.1.6 铜绿山矿田与矿有关的几个岩体部分元素组成
表4.1.6 铜绿山矿田与矿有关的几个岩体部分元素组成
2.地球化学异常
矿田区水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大(图4.1.7),异常的有 Cu、Pb、Zn、Mo、,伴有较高的w)/w(Cl-)值和较低的含量,其中 Cu、Pb、Zn元素异常符合较好。
铜绿山矿床
(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元素主要有:As、F、B、Ba、Au、Ag、Cu、Pb、Mo、Zn、Co、Bi、Mn,In、Fe等。其中,Cu、Mo、Au、Ag、Bi、Pb、Zn等元素异常范围较大,浓度分带清楚,且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中、内带异常具有一定规模;Cu、Ag、Zn异常面积和平均含量分别为:1.06,0.27,0.35km2和(478,0.27,150)×10-6。As、Pb、Ba、F、B等前缘元素呈中—外带异常;近矿元素Cu、Au、Ag、Mo、Fe呈内—中带异常;矿尾部元素Sn、Co、Zn、Bi、Mn(W)呈中—外带异常。一般Cu内带,Mo、Ag、Zn中带异常指示矿体赋存部位。
异常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从岩体→接触带(矿体)→围岩(碳酸盐岩),元素分带呈:Mo、W、Co、Bi、Sn、Mn、Zn→Cu、Au、Ag→B、As、F、Pb、Ba;不同地质部位的部分元素含量见表4.1.7。
图4.1.7 铜绿山矿田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图
图4.1.7 铜绿山矿田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图
表4.1.7 铜绿山矿床不同地质部位部分元素含量
表4.1.7 铜绿山矿床不同地质部位部分元素含量
(2)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异常(图4.1.8)主要特征:①矿体前缘异常宽大,尾部异常窄小,且呈分叉状;②矿体上盘异常宽大,梯度变化舒缓,下盘异常狭窄,梯度陡;③异常外带宽度为矿体厚度的1~3倍,中带宽度略大于矿体厚度。
鸡冠咀矿床
(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按100m×50m勘探网度的钻孔,取其第四系盖层下岩芯样分析,结果与矿化关系密切,具有较高衬值及原始衬度的异常元素有:Cu、Au、Ag、As、Co、Bi、W、Mo、Sn、Sb、Hg、F、I、B等,其中Cu、Au、Ag、As的原始衬度大于20。
元素组合异常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分带(图4.1.5),由南东→北西,即从岩体→接触带→赋矿岩层呈:Mo、Bi→Cu、Au、Ag→Hg、As→B、Sb、I分带。
图4.1.8 铜绿山矿床11线勘探剖面地球化学异常图
图4.1.8 铜绿山矿床11线勘探剖面地球化学异常图
(2)通过矿体上方剖面,CO2呈含量低但衬值明显的“驼峰式”异常(图4.1.6)。
(3)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Cu、Au、Ag元素原生异常的高浓度带与矿体对应(图4.1.9),中、外带异常包围矿体并在上盘或前缘发育;I、Hg、As、Sb、B异常发育于矿体上盘,形成较宽阔的异常,其中I元素,在矿体上部显示出大范围的“帽状”异常;Mo、W、Bi、Co元素于矿体的中下部发育,或形成底部浓集的尾部异常。
3.元素分带序列与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
(1)元素分带序列
铜绿山矿床:
原生晕元素轴向分带:(由上至下)As—Ag—Cu—Mn—Zn—Co—Mo—W。
图4.1.9 鸡冠咀矿区025勘探线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
图4.1.9 鸡冠咀矿区025勘探线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
成矿元素分带:(由上至下)Cu—Cu、Fe—Fe—Au—Mo。
前缘指示元素为:As、Ag、Cu、Pb、Mo;近矿指示元素为:Cu、Au、Fe、Zn、Bi、Mo、Co;矿尾指示元素为:Cu、Mo、Au、W、Fe、Sn、Ni。
鸡冠咀矿床:
轴向分带序列:(As、F、Hg)—(Sb、B)—Ag—Au—Cu—Mo—Co—Bi。
(2)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列于表4.1.8。
4.地球化学异常模型
铜绿山矿床地球化学模型见图4.1.9;鸡冠咀矿床地球化学模型示于图4.1.10。
表4.1.8 铜绿山矿田矿床矿化剥蚀程度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表4.1.8 铜绿山矿田矿床矿化剥蚀程度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图4.1.10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图4.1.10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图4.1.11 鸡冠咀斑岩-夕卡岩型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图4.1.11 鸡冠咀斑岩-夕卡岩型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表4.1.9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质-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表4.1.9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质-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1.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归纳于表4.1.9。
2.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和鸡冠咀斑岩-夕卡岩型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分别示于图4.1.10和图4.1.11。
3.地质找矿勘查物探化探优选方法组合流程
夕卡岩型矿石一般具有高磁、高密度、高极化、低电阻的物性特征,与围岩差异明显,应用以磁法为主的物探方法,寻找夕卡岩矿化带,进而确定矿体空间分布的大体形态,其效果较显著。夕卡岩型矿为典型热液蚀变产物,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原生晕异常规模较大,化探方法效果亦非常显著。物化探勘查的一般流程如下。
(1)确定岩体接触带。以航磁及区域重力方法为主,通常为重、磁异常过渡带或梯度带。
(2)寻找并圈定矿致异常。应用大比例尺地磁、重力、电磁法及化探(岩石、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并综合分析、识别接触带附近有意义的局部异常。
寻找埋深较大的夕卡岩型铜铁矿,应提高各方法的观测精度;斑岩-夕卡岩型铜金矿应以含矿大理岩为探测目标,进行间接找矿。
(3)详查及勘探阶段。应用井中物探(声波、电磁波透视)、钻孔原生晕等,确定矿体产状(形态),寻找或发现井旁盲矿等。
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4.1.A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4.1.B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4.1.C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4.1.A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4.1.A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4.1.B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4.1.B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4.1.C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4.1.C 铜绿山铜铁金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