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第一堂课!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如何讲好一堂课 1 关于如何讲好一门课一堂课是一门课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所以首先应以如何讲好一门课的观点来研究如何讲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对这门课的全部理论内容有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对其涉及的主要能力要求都有全面、熟练、牢固的掌握。在整体把握这门课程中,应分别弄清五个问题和做好五件事情:1)五个问题是:(1)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间的关系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2)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3)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4)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前后课程的关系;(5)本课程教给学生的内容和要求应有怎样的教学步骤?2)五件事情是:(1)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2)认真研读有关的前修、后续课程的教材;(3)亲自做过教材中全部的练习题,思考题和习题;(4)在了解学生的专业和前修课程的整体成绩后确定本课程在本届的讲法;(5)撰写一份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并在课前人手一份发给学生。可以说,只有在弄清和做好了上述五个问题和五件事情,才能去给学生具体地上每一堂课。2 关于讲好一堂课的八条标准2.1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是指内容的量或发布多么大量的消息,而是指在一堂课中应该:(1)包含本学科或本课程的一个或几个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且要讲得正确、透彻,即科学性强;(2)对理论性内容要有联系实际的部分,对实践性、操作性内容要有理论指导或理论说明部分,即实践性强;(3)能尽量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介绍与本节课基本内容相关的本学科最新进展,即具有先进性;(4)不仅能讲清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和教材中写出的内容,而且能讲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有自己的表述,即具有个性。2.2 概念明确,讲解深入概念明确就是要明确地、确切地表述本节课中含有的几个主要概念,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看似含糊的概念。因为只有明确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含有这些概念的原理、定律、推论等,才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中,不仅在某一概念出现时要着力讲清楚,而且在讲堂上引用任何概念时都要始终认真严格地对待。因为出现问题常常是在以后讲课中对已讲过的概念的不经意的引用上。还应指出,青年教师发生概念性错误或概念性问题常常来源于所用教材,所以,出版社必须严把质量关,而授课教师也要多读几本教材,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表达,切忌照本宣科。2.3 重点突出,选材适当“重点”是指要介绍给学生的重要的知识点或要培养学生的重要的能力点(可能是某个概念、某个定理、某个结论或某个方法,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能力)。重点的认定要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要注意科技的新进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变化,切不可把课程的重点看成是固定不变、年年如此的。“突出”是指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来突显这些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通过课堂进程的合理安排,多角度、多方面的讲解与练习,能抓住本质的语言的恰当表述,板书或多媒体屏幕的有效显示等等。2.4 脉络清楚,逻辑性强脉络清楚是指那些重点的知识要通过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接受,亦即要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备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讲解的一般脉络是:(1)提出问题:可通过思考题、例题、某个实际问题等方式;(2)利用本学科以往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引入某些新概念,用以建立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数学或物理模型;(3)得出结论,也可能从得到的结论中引出某些新的概念;(4)举例说明对所得结论和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这一讲解落到实处。一堂课的脉络轨迹在形式上往往是通过板书或大屏幕上的大、小标题来展示的。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来看,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在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应看作是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受到启发。实际上,只有依据明确的概念,通过合理的分析推导而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容易接受、最容易记住、最容易应用的结论。那种只讲结论不讲必要的推导过程的讲法,对于重点内容而言是不足取的。2.5 语言考究,准确生动没有好的语言表达,再丰富的内容、再明确的概念、再要紧的重点、再清楚的脉络也不能落到学生的身上。当然,有一本好的教材,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学到知识。但是老师当面用准确、生动、精辟的语言和得体的板书或投影仪或多媒体屏幕的配合,肯定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何况教师还有通过课堂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及时反映科技新进展和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作用。所以在讲课中,对教师语言上的要求有三个层次:(1)清楚:是指要求教师的每一句话,特别是重要的话,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2)得当:是指用词准确,用语恰当,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要在关键时刻有激情,也要注意在大部分时间里心平气和,自然流畅。(3)艺术:是指在做到了上述两层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简捷、精辟、生动、幽默、有哲理,使学生终生不忘。这是对语言的高层次要求,对年轻教师而言,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过分追求而忽略了前两个层次的要求。2.6 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是帮助展示教学内容、概念、重点、难点和解讲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吸收讲课内容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的要求也有三个层次:(1)醒目:是指要把屏幕或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能送到每个学生的眼睛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得当:是指在屏幕或黑板上的字与图要不大不小,内容要简明扼要、不多不少,色彩要不平不乱、恰到好处,都要以有利于明确概念,突出重点和体现思路为准。(3)艺术。是指单个字清楚秀丽,整个屏幕或整块黑板章法考究,从而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层次对青年教师也不要过分追求。2.7 学时准确,不拖不欠一门几十乃至上百个学时的课程,能做到堂堂学时准确,不拖堂、不欠堂,会给学生留下老师确实认真对待的感受,是树立精品意识的不言表率。拖堂可能出于“好心”,其实学生已经坐不住,不如就此停止并去研究以后如何准时结束。欠堂也不好,比如离下课还有10分钟就没有内容可讲了,自己十分尴尬,给学生留下不认真备课的印象。对每节课准备一些在时间上有弹性的内容放在最后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2.8 着装典雅,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在精神面貌上的一个要求。因为典雅大方的着装能表现出你的内在气质,增强你的自信心;饱满的精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获得好的课堂效果。以上八条中的前四条是属于讲课内容方面的,后四条是属于讲课形式方面的。对内容方面的理解是基础,对形式方面的掌握是实务。没有对内容方面的深刻理解,再强的实际表达能力,也是空洞的;然而只有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恰如其分的表达形式,对学生帮助不大,那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3 要注意讲好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如果学生对第一次亮相的教师讲的第一堂课的印象好,就为以后的讲课创造了良好条件,否则,就要花几倍的力量才能挽回。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于要讲的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考验。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轻视,它是“重头戏”。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追求的效果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重要的是它的应用前景和神秘之处。最后一堂课多为总结课。它的教学目标是总结本课程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千万不要把总结课变成考试范围圈定课,而应该把它讲成是一堂总结收获课。如果这堂课的内容能和第一堂的绪论课的内容有所呼应就更好了。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全课程一气贯通,既能善始又能善终的完好印象。4 要注意课要常讲常新同一门课、同一节课年年讲,教师就会有平淡无奇、不断重复的感觉。会出现一份讲稿用几年的现象,这都是不好的。实际上,课应该常讲常新,同一节课每年都必须重新准备,使每次都有新内容、新体会、新讲法、新手段,使课程教学产生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少量变化。积累多了,就可能使课程的发展产生飞跃,产生某种突破,你的教学水平就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而一起提高。只有做到常讲常新,你才能感觉到讲课是一种研究、一种学习、一种创新,从而对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激情。5 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5.1 如何设计及制作好电子板书1)先有整体教案,后有电子板书方案 首先要对一堂课的教学有一个好的整体计划(即教案),再根据对电子屏幕显示的认识和具体讲授内容的要求,确定哪些内容采用电子屏幕显示,哪些用黑板或其它媒体显示。孤立地搞电子教案是搞不好的,不懂本门课教学的人去搞电子教案,去了也是搞不好的。2)建立自己的标准 要有一个自己认为好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标准。笔者认为的就是“醒目”、“得当”、“艺术”三层次的标准。3)要灵活不能死板 创作时要考虑到电子板书不是让学生静止地看的,而是为了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用的,即必须能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因此,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电子板书制作的各种软件的功能,不断跟踪新技术新方法并把这些技术与方法灵活地用到电子板书的制作中。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可以做到类似黑板板书的,尽量做到用电子屏幕也能像用黑板板书那样能够边讲、边想、边出字图,能清楚地展示讲课人的讲述思路。4)认清电子板书的优势与劣势 电子屏幕适于展示大图大表、复杂的平面图、立体图、反映事物内部结构的图和有运动部分的图、事物动态特性、精确的函数图、多次重复性分析计算的问题解算过程如用傅里叶谐波分析的方法和逐次逼近法等。而公式推导、例题讲解、根据课堂实际即兴发挥的内容等还是以采用板书更为合适。5.2 如何运用好电子板书1)避免两个中心 要注意在课堂上只能有一个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中心,那就是教师和教师活动的范围。但实际情况常常是,教师在教室前面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坐着对着面前的计算机小屏幕讲,学生看着教室前面高悬着的大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一会儿看大屏幕,一会儿看老师,制造了两个中心,分散了注意力,这是很不好的。理想的情况是,教师通过大屏幕显示的内容像用黑板一样地讲。使用长短可调的教鞭让教师与大屏蔽靠近,使之溶为一体。比用光点很小、不醒目又到处晃动的激光笔要好。2)避免书本搬家 要注意课堂中的口头讲解与电子屏幕显示的合理配合。有时需要先出字幕(或图)后讲,有时需要先讲后出字幕(或图),有时需要边讲边出。避免一下子出得满满的一屏,像一页书一样,被学生视为书本搬家。更有甚者,在大屏幕上刚刚出了满满一屏后,没讲几句,学生还没看清楚,又换了一屏,这个效果就更不好了。3)避免照本宣科 有的教师讲课只是在计算机旁对着小屏幕念上面的内容,成了新的照本宣科,这是很不好的。教师应该离开计算机、面向学生讲课。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地面对面地交流。4)衔接要自然、熟练 在一次课的讲授中,为提高讲授的质量与效率,有时需要用电子屏幕、音带、像带,实物投影仪或传统的黑板,模型教具和实物教具等多种媒体,各种媒体之间一定要衔接自然,千万不能在多种媒体间切换时手忙脚乱,致使课程节奏杂乱无章,耗时耗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经过演习,做到应付自如使用熟练。5)切忌把多媒体变成单媒体 现在,有些课程在讲课中有用大屏幕完全代替黑板的倾向,黑板上只字不写,把大屏幕变成了唯一的媒体。这是不很好的。应该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综合使用。为此,笔者建议:在上大课的教室中的墙上应设置九或六或四块可以升降的黑板,而在黑板的左右两侧的适当位置都设置一个屏幕,一个可以用来展示课堂实验,一个可以用来展示实验数据和作为结果的实验曲线等,并在黑板的中间设置一个可收可放的屏幕,用以展示那些用黑板展示不方便而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能做到的内容。顺便提一句,关于在讲课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手段的问题,笔者赞成“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内容而异”,应以是否加强了讲课效果为准则。6 关于启发式教学一个人由一事物的激励而联想到了另一事物叫做被启发。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由教师直接注入,而是主动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联想而来的。在这样的多次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学到了活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发挥了两个积极性。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式,但实际不容易做到。从宏观上看,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学校对他进行启发式教育的过程。具体到每门课程,首先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从整体上给学生一个启发。让他自己获得本学科的主要的知识和能力。悟出怎样用本课程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从微观上看,每一堂课怎样施实启发式教学呢?在讲解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是启发式教学呢,笔者认为:1)在讲述一个问题时,只要你抓住了本质和共性并且深刻地作了阐明和剖析,就是启发式教学。在讲清这个问题中,从头到尾有理有据地一气呵成,而没提任何问题也可能是启发式的。因为这样的讲解,完全可使学生很容易地运用这个知识理解或解决与此问题具有同样本质和共性的事物,还使学生学到了怎样阐明或剖析一个问题的方法。2)在教学中引入恰当的例子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把每个例子都作为用本学科的知识解决某一类实际问题的范例来启发学生。3)要注意到启发的成功必须既要有启发者给出的恰当的激励事物(如一问题、一动作或一事件),又要有被启发者有效的联想和感悟。笔者认为启发事件有三类:(1)提示“一般”(规律、共性特点),引导被启发者去解决他的“特殊”问题,培养他的分析、推断能力;(2)提示“特例”,启发被启发者去解决他的属于一般性的问题,培养他的综合能力;(3)提示被启发者所熟知的一个方面的事物,启发他去探知或解决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培养他的类比能力。4)上大课的启发性教学一般都是隐含的,而最直露的启发式教学是用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答疑(课)或讨论(课)之中。所以,一门课只有上大课一种教学形式对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不利的。遗憾的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答疑几乎已名存实亡,只在考前几天有人答疑。为此,笔者建议:对于重要的多学时课程应该采用大班和小班上课相结合的安排,大班课讲授新概念新规律新方法,小班课讲授习题或进行讨论。这里有学生的认识问题,也有学校组织教学的问题。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人数的讲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不是不管什么场合,讲什么问题都必须先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出来,才叫启发式教学。正如周长源教授在文献[5]中指出“少而精,多而好的教学都是有启发作用的。”7 关于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6]。笔者对在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是:1)在讲授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2)要研究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根据对它的认识,尽力在课堂中加强这些条件的培养。笔者目前对这些条件的认识是:(1)他们要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具有发展的观点。这个条件多为在一、二年级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中得到[7];(2)他们要掌握本专业和相近领域的最核心的技术的原理、规律和方法。这个条件多为在二、三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程得到[7];(3)他们要有把各方面知识综合起来考虑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条件多为三、四年级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践、科研实践、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得到[7]。在授课中,要十分明确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的以讲授分析为主,有的以讲授综合为主,有的是分析与综合并重。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讲授综合方面的课太少、太弱,这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应该认识到,大学本科的课程都是服务于培养创新思想与创新能力的,都该考虑你的课程应不同程度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的成分。3)在具体一门课或一堂课的讲授中要抓住两头:一头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透彻讲解;一头是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因为一个例子不能包含所有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不断地举出足够的例子。不论在讲述三基本还是实际案例中,都要注意对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工作方法的传授,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讲述三基本的过程中采用历史追溯式的教学法[8]也很有效,所谓历史追溯式的教学就是将历史上产生这些概念、原理之前,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的知识背景完整地交待给学生,和学生讨论当时学者在面对新问题时是如何寻求解决方法而有所创造的。4)教师本人要有较强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1)教师应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即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深知所讲授的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因而讲课中善于联系实际,能结合自己在创新工作中的成果和体会进行讲解,自然会对学生有创新性的启发;(2)教师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是否有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自己的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是具有创新性的,学生自然会得到启发。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有共性的,它会溶化到每一种创新活动中。教育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照本宣科,本身就没有创造性,怎么会收到使学生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效果呢?此外,创新能力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是模仿(能力),稍高的层次是移植(能力),最高的层次是创造(能力)。能够达到哪个层次,与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一样,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我们力争达到高层次,但还应指出,要想做出高层次的创新工作,优秀的哲学思想是不可少的。因此,不论什么专业,都应提炼所教课程中的哲学思维,反过来,结合教学内容加以说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8 关于教案大家都知识,要想讲好课,先要备好课。备课应当包括对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的备课和每节(或每次)课课前的对要讲的内容的具体的备课。整体性的备课的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其目标和需要做的事情已如前述的五个问题和五件事情。每次课前的具体的备课的目的就是要站在整体把握的高度,具体的把握这一次课,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为落实,最后要写出一份教案来。1)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对所要讲的一节(或一次)课设计的教学方案。或理解为教师为所要讲的一节(或一次)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课堂进程写的教学案卷。2)编写教案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是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所要讲的课有一个总体的和具体的规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教案的作者和读者都是自己,它除有督促你制订一个讲课计划外,也可为你在讲课的现场参阅起提示的作用。3)教案的基本结构 一节(或一次)课的教案可由概述和教学进程两部分组成。概述表述教师对本次课的基本认识和施实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本次授课的题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授方法和手段等;教学进程表述具体的教学步骤。编写时可以以课堂进行的时间为序,写明每个教学段落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表述方式和时间分配四项内容。4)对教案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个教案应该显示出:(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充实,科学性强,先进性有;(3)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讲述有对策;(4)教学方法得当,有启发式考虑,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安排;(5)电子屏幕显示或板书设计得当;(6)教学进程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