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公德得理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现在的标准答案
1、社会公德的定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华社2001年10月24日发布。
2、社会公德的规范
①文明礼貌、
②助人为乐、
③爱护公物、
④保护环境、
⑤遵纪守法。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华社2001年10月24日发布。
3、相关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概念的历史演变
1、社会公德是指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科学地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改称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2、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相对应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是一个人是否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品性和具体表现,即道德修养。”
3、(社会)公德和私德相对应
“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尤西林,漫谈公德与私德——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建设,《学习时报》)
有人认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首先使用公德概念并对公德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的学者。他认为中国传统伦理偏重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束身寡过)和个人与个人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私德,忽视了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道德关系——公德,“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并认识到了私德与公德功能上的不同。私德的功能是“人人独善其身”,公德的功能是“人人相善其群”。
三、笔者的几点浅见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道德的分类和制定的规范是科学的、实用的。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分类侧重于空间,兼顾时间。
家庭美德是在家中和邻里的范围内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主要在公共场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在任何时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可以简称个人品德,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相对应。
2、在道德教育(教学)和宣传中不易再使用“公德”和“私德”的概念,要完整地使用“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科学的、规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