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紫禁城的历史

紫禁城的历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的历史

扩展资料:

紫禁城的部分珍品介绍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2、《平复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3、《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