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用客家语演唱的花朝戏有什么特色?

用客家语演唱的花朝戏有什么特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用客家语演唱的花朝戏有什么特色?

在广东的紫金山地区,流传着一种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它的名字叫做“花朝戏”。

花朝戏,为广东地方戏剧之一,是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其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语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

其鲜明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花朝戏表演程式源于劳动生产,从生活中提炼出上山、下坡、涉水、过桥、碾米、推磨、纺棉、织麻、采花、摘果、挑担、洗衣等一整套优美轻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程式。

花朝戏其表演手法以及台步、身段都区别于其他剧种。如比较固定的砻心脚、丁点步、穿心手和扇花、滚巾、圆手、采花、转步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动作纯朴、粗犷。

花朝戏与花鼓戏、山歌剧、采茶戏均属姐妹剧种,同是以演出民间小戏见长。尽管表演和音乐唱腔各有特色,但演出剧目常有交流,互相借鉴。

花鼓戏《打铜锣》、《补锅》,采茶戏《小保管上任》等剧目被移植为花朝戏,用花朝音乐和技巧来表现,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上百个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

其曲白浅显易懂,常用俚语、歇后语、双关语。唱腔音乐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组成,有时也采用客家山歌。

角色行当一般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有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等特色技艺颇有特色,表演载歌载舞,质朴清新。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戏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早起花朝戏只有“生”、“旦”、“丑”3个角色,俗称“三角戏”。后来艺术家对花朝艺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和改革。

在音乐唱腔方面,从戏剧需要出发,一改过去“豆腐块”状况,在“曲调连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同时又辅以板式变化。既保留了传统和风格,又克服了旋律单调、板式贫乏的状况。

表演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发展传统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采茶戏的“马步”、“碎步”及“采茶”、“圆手”、“扇花”、“巾花”、等动作,使花朝戏的表演艺术更为丰富。

花朝戏的基本结构属于曲牌体,是用紫金客家语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花朝戏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

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由演员用本嗓演唱。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

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唢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鱼、高边锣、单打等。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80多个,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

花朝戏音乐唱腔由“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两大类组成,属多段联曲体形式。头出朝部分的结构是“四平腔”转“鸡歌”,最后以“南路腔”结束。演唱时,原来男人用平喉,旦角用假嗓,现在男女均用平喉,尾句常有帮腔。

花朝音乐多以吹打乐见长,即锣鼓加唢呐。高潮时,往往用“双大笛”、“双小笛”再加清鼓、堂鼓、大小锣、小钹、凸锣、单打、鱼鼓等一齐配奏,成为花朝音乐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