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远行怎么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久闻季老的大名,特别是近年来季老的散文集回忆录诸多能见于书店。可也是偶尔翻阅几下,并无太细致的阅读。若没有记错的话,上一次的阅读还是在一年前的天津图书大厦。我始知其生平的坎坷,别离故乡的痛苦,无论是离别了老家的爱犬,还是痛恨母亲死前自己的别离异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总有许许多多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伟大的学者也总有那么些为人称道的人格魅力。而季老正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者、大学问家。不愧学问二字。 趁着创作时候,阅读完了季老的《一生的远行》。一生的远行,远行的一生,是否季老的一生都是一趟没有归期的远游,而起点我想应该是他思念已久的故乡——山东老家。 从季老的生平说起,少小离家、刻苦学习、出国镀金、专心考博、严谨治学、从一如终。 季老的一生平凡而伟大,没有太多的花枝招展,而更多的是内敛和谦虚。我想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能让他在人山人海中脱颖而出,一些貌似不可能的机会在他的人生中接踵而至的到来,从而走向事业和学问的高峰。 早就听说季老总总为人高尚的事例。有一次北大的新生入学,有一个新生拖着沉重的包袱来到校园,急急忙忙跑去哪办手续,正好看一老人路过,便拉其过来看管行囊,这老人应声答应。过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学生才匆匆赶来,连声道谢。老人默默点头。正是在不久的开学典礼上,这学生惊讶的发现这老人端正的坐在典礼台上,原来他竟是鼎鼎大名的大语言学家——季羡林!北京大学副校长!想必季老肯定又是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平实的微笑,谦虚的点头。 现在的大学教授总有那么些戴上官衔的,出了名的,有钱有势的,从而牛逼哄哄,伸手投足不是大家风范而是众人前后尾随笑脸相迎,生想弄个一官半职后半辈子享清福。现在看来比比皆是,其中更不乏诸多名校! 在这样的情况看来,这些所谓的名教授总是如天上的神仙诸神,半点不能冒犯。碰上头还得恭恭敬敬叫上三个字:X叫兽,过不了几年又得改口称道X院长。于是教授们再也不像我们的邻家大叔,教科书里的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了。 在《一生的远行》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季老在德国的十年中居住的房东太太。正如季老讲的那样,一个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女人,一个只懂得把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把家里的每一寸土地的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每天晚上总是对他滔滔不绝的唠家常,小到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虽说不上是什么大道理,但却无比的清晰。 就如同一台照相机把她所见的东西都一一拍摄下来。就是这样一个世俗的女人却成了季老的一份牵挂。他们母子般度过了十年,没有离开过。直到晚年回去时已然看不到这房东太太,或许是搬走了,或许已在天堂守候。 书中还谈到在德国大学教授们的地位很高,不但收入高而且受人尊敬。不过有些教授们的晚景颇为凄凉,孩子长大了离开家了,自己在学术上又做不出好的文章,想晋升级别那可是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多半与老伴孤单的度过晚年。老伴一死,生活那更凄凉了,于是当季老回去探望老师时多半找不到人,也无法得知去处了。 或许看得多了,也就看淡了,名利终究还是浮云,只有心中的信仰和知识才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的粮食。 季老回国后大力发扬了他所学的语言文化,其中以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见常,于是再也不用担心这些语言在未来后继无人了,这也圆了当初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师对他的期望。 在季老的文章中总感觉他心中一股强烈的感恩之心,他总在感谢人们对他的关怀,在学校,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厚爱,在印度土地上,感谢印度人们的友好,在东南亚国家,感谢领导们的妥善安排,并对向他表示友好的人们报以深深的敬佩,佩服教授们的精研,佩服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佩服领导们的才干和雄心壮志!这就是一个谦虚平实并心怀感激之情的季老。 人不是万能的,取长补短一生用之,感恩之心永持之。这是我读季老文章最深的体悟!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