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求一个9.2版本可以提示是否可以击穿提示的瞄准插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战斗全重:38吨 车 长:9.328米 车 宽:3.372米 车 高:2.29米 乘 员:4人 火 炮与弹药:105毫米线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三种不同类型 的炮弹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4发; 7.62毫米弹:225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 动 机:1台V型12缸水冷四冲程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730马力。2000转/分 最大速度:57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5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 火控系统: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光点投射瞄准镜。炮长微光夜间瞄准镜与昼间瞄准镜分置;车长观察镜为昼夜互换式。 防护系统:铸造式炮塔,两侧各装4具84式76毫米电动烟幕弹发射器。车体外表喷有可防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及毫米波探测的宽频谱迷彩涂层。炮塔上装有JD3型车载红外干扰系统。 改进型号: 80 I 式: 改进了火控(将原来的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改为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观瞄与三防装置 80 II 式: 加装了圆周式炮塔栅栏;在变速箱上加装了空气压缩机;在驾驶员的潜望镜处加装了吹除装置;增加了投放热烟幕装置;用集体三防装置取代了原来的个体三防装置;提高了夜间观瞄装置;通信设备采用了带保密机的VRC-83式电台 79式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主要用于摧毁敌装甲目标和防御设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研制初期,79式中型坦克被称为69-3式中型坦克,是在59-Ⅱ和69-Ⅱ A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底盘主要采用了69-Ⅱ A的设计,安装了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以及微光夜视夜瞄装置等。 在研发过程中,对于69-3式坦克的总体设计方面提出了以下指导思想:要求安装集体三防系统,预留三防部件的安装位置,要求抓紧研制相应的三防装置,待全系统试验定型、配套设备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装车和改进的设计要求。 通过摸底试验,科技人员掌握了三防部件在69-3式坦克上安装使用的可行性数据,初步证实三防装置总体设计合理可行。经过首批两辆69-3式坦克的正式装车试验以及必要的补充试验,该坦克的三防系统终于通过了设计定型。 随着坦克工业的发展,我国坦克制造厂的设备、制造水平也随之得到发展。在研制69-3式坦克的过程中,为对该坦克的火力、火控系统实施更好的检测,坦克制造厂对其靶场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先后添置了广角天幕靶、灭火抑爆试验用的高速摄影机、火控专用检测仪器等,并增建了活动目标靶道、综合炮位、大型液压同步试验台等设备,使靶场成为可供坦克火力和火控等试验昼夜使用的综合性靶场。 与此同时,对首批两辆69-3式坦克的试验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主要进行的试验有:道路行驶试验、激光测距仪性能试验、实弹射击试验、电磁干扰试验和夜视视距摸底试验。试验表明,火控系统满足装车技术条件的各项要求。两辆坦克在白天和夜间星光条件下射击的四组炮弹,命中率为100%,优于规定指标。火控系统和电台共车工作时未发现干扰现象。随后,按照装甲兵的要求,又对该坦克进行了行程1000千米的冬、夏季环境试验。整个试验证明,该坦克质量可靠,性能稳定。 1984年10月1日,69-3式坦克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壮了国威和军威。1986年初,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69-3式坦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79式中型坦克。 结构特点 7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7.2吨,炮向前时(带附加油箱)车长9.2米,车宽(带裙板)3.3米,车高(至炮塔顶)2.5米。乘员4人,最大速度为50千米/小时,带附加油箱时最大行程580-600千米。 该坦克车体前部左侧为驾驶室,装有操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仪表等。车体中部为战斗室,顶部装有炮塔。炮塔由装甲钢铸造而成,炮塔内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炮塔低矮,流线型好。炮塔内空间较小。该车应用了人机工程合理布置火控部件,操作方便。战斗室采用了旋转底板,炮塔座圈和方向机也进行了改进。车体中部安装有弹架和三防装置的滤毒罐。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室,发动机横置。 在外形上,79式坦克与59式坦克的不同之处在于,79式坦克车体两侧装有侧裙板,且有便于乘员登车的踏孔。59式坦克则没有这些。59式坦克装有伪装灯和大灯两个,79式坦克前部的伪装灯和大灯每侧两个,炮塔顶部还有一个激光测距仪。 79式坦克安装了1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在炮塔顶部装填手窗口座圈上安装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可打击低空飞行的敌机。在火炮右侧安装有l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在驾驶员右侧安装有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可打击敌近距离地面目标。 与59式坦克、69-Ⅱ式坦克的最大差别是在火炮上。69-Ⅱ坦克的炮膛抽烟装置在炮口处,而79式坦克的炮膛抽烟装置移到了身管中部偏后的位置。最引人注目的是79式坦克身管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火炮热护套,远远看去,显得杀气腾腾。 79式坦克主炮的身管热护套由薄铝板、硅橡胶带及卡箍等组成,可以有效减少由于身管受日照弯曲而引起的弹丸散布,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为了提高校炮精度,火炮还备有105毫米炮口校炮镜。该火炮不仅射击精度高,而且威力大,身管寿命长,更换身管方便。其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可以适用于不同目标。其中,钨合金弹芯脱壳穿甲弹能够在常规距离上击穿厚度较大的均质或复合装甲o 79式坦克的火控和观察、瞄准装置主要由弹道计算机组及观察、瞄准仪器两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反应时间不超过10秒。弹道计算机是弹道计算机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能迅速处理来自各控制装置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并计算出火炮瞄准所需的高低和方位补偿角。此外,弹道计算机组还包括环境数据输入装置、装填手控制盒、倾斜角传感器、角速度和角位移传感器、炮解算器及温度补偿装置、稳定器开关装置等,可以修正引力、偏流、身管磨损、火炮跳角、弹种、视差、环境温度、海拔高度、药温、横风、目标距离、目标运动速度、耳轴倾斜角等参数的影响,“静对静”射击时可在千余米距离上达到80%以上的首发命中率。 79式坦克的观察瞄准仪器种类齐全,主要有炮长潜望式瞄准镜、车长昼夜指挥仪、驾驶员夜视仪等。其中,昼夜指挥仪和驾驶员夜视仪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了它们,79式坦克就可以在不开灯的情况下,在夜间进行行驶和射击,大大提高了坦克本身的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79式坦克采用了比59式坦克功率更大的主动力装置。该坦克的柴油动力装置采用水冷方式,12缸、V型、四冲程,在2000转/分时,可发出426千瓦(580马力)的最大功率。除主动力装置不同外,7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也比59式坦克更为先进,增加了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从而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体力消耗。 尽管79式坦克的车体、炮塔基本上与59式坦克相同,但79式坦克的防护系统比59式坦克更进一步。其车体采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车首上装甲板与水平面成30°夹角,车首下装甲板与水平面成35°夹角,跳弹能力较好。为了加强侧面防护力,79式坦克车体两侧增装了夹布橡胶屏蔽裙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单兵火箭对坦克侧部袭击的能力,也能有效地防止或消弱破甲弹的攻击。 灭火装置和三防装置是车内主要的特殊防护系统。79式坦克安装了带滤毒罐和增压风扇的三防系统,其中包括自动控制密闭的战斗乘员室,过滤通风建立超压的集体防护,以及乘员个人防护器材等。可防护冲击波、热气流、空气放射性沾染、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等,提高了坦克通过原子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污染区的防护能力,保障乘员不受到伤害,提高了乘员的战斗力。因此,79式坦克是我国第一个装有半自动、超压、集体防护三防系统的战斗坦克。 此外,79式坦克还装有热烟幕系统。坦克外表面涂敷了三色迷彩涂料,提高了坦克伪装隐蔽能力。 79式坦克还在战斗室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当破甲弹穿透装甲后,该装置的光学探测器能在10毫秒内探测出金属射流发出的光,并能在60-80毫秒内实现灭火、抑爆。该系统灵敏度高,能防止误报警,还具有手动操作的功能,在断电后的两小时内,使用紧急开关仍能正常启动系统工作。该系统分布在炮塔内,实验证明它具有良好的抑爆功能,可有效地抑制住乘员室内的“二次杀伤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从而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 79式坦克的战斗室增装灭火抑爆装置,动力室采用自动灭火装置,增强了灭火的快速性,提高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这也是现代坦克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外,79式坦克还利用向发动机排气管中喷射柴油的办法,形成浓厚的热烟幕来达到隐身的目的,效果极为显著。 79式坦克的电台也是专门研制的。它采用了电子抗干扰技术和防侦听的加密装置,保密性好,可靠性高,波道较多,通信距离远,便于分级指挥、组网。其电源装置与69-Ⅱ式坦克基本相同,是一种比59式坦克额定功率高一倍的硅整流式发电机,其蓄电池电容量也大大增加。 改型车辆 7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科研人员与部队指战员一道,想方设法改进其战斗技术性能,很快就研制出79-Ⅱ式中型坦克。与79式坦克相比,79-Ⅱ增加了火控系统热像仪,增加了炮控系统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以及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并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 科研人员还在7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变型车辆,即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和84式坦克架桥车。其中,84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在79式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绞盘、吊具等抢救设备。84式坦克架桥车则是在79式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车辙桥面及其架设装置。 纵观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足迹,我们可以看出,79-Ⅱ式坦克是上连早期59式中型坦克,下接80式主战坦克的一个关键桥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可以说它在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