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珪为何能成为嘉庆的恩师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朱珪,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他年幼时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乾隆十二年,17岁的他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侍读学士。年少时便已名满京城,曾在安徽任巡抚时,北部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百姓房屋被冲倒,粮食颗粒无收,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一派惨景。
朱珪就深入灾区,了解灾情,体察灾民,随后飞书朝廷,申请开仓赈灾,用来稳定民心,没有引发社会动荡。还和人们共同修建堤坝,修建民房,发放谷种,搞好备耕,为百姓生产生活作好安排。后来调任户部尚书时,对于长芦盐政也进行了全面整顿。
朱珪可以说不仅有学问还有能力,在乾隆64岁时要为永琰挑选一名能教他治国之术的老师,人品方正,博学多才的朱珪自然成了乾隆的不二人选。于是,乾隆命朱珪入上书房,教授永琰。朱珪当然心领神会永琰是乾隆选定的太子,因此,他除了教授永琰经书诗词外,还和永琰讨论一些治国之道及爱民之策。
乾隆五十九年,由于清朝闭关锁国,英国一直有侵略中国的野心,想利用鸦片来挣走中国人的白银。当时,鸦片战争虽然还没有开始爆发,但已经有人开始偷偷往我国境内运输鸦片了。当时人体吸食鸦片之后,当时带来的感觉是享受,但是后来却让人每天都浑浑噩噩,每天都生活在一种不知所谓的生活中,最可怕的并不是这些普通百姓吸食鸦片,可怕的是当时军队的很多人都对这种鸦片上瘾,也就导致清朝军队战斗力整体下降。
他们的种种恶行,让乾隆坐不住了,于是派64岁的朱珪为两广总督,督办此事。在朱珪临行之前,特意送给了永琰十个字"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永琰和朱珪相隔千里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也不断联系,据史料记载,永琰写的信有139件之多,足以见得两人情谊有多深。
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嘉庆也终于转正了,立马派人赶到安徽,召朱珪回京,朱珪赶到京城后,嘉庆帝出城相迎,他握住老师的手,放声大哭,从此将他作为最信赖的人。凡有大事,必先向他咨询,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从嘉庆亲政初期的表现看,他确实接受了朱珪的劝告。
清朝朱珪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关心庶民百姓的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不惜个人一切利益,正是这样的人,在死后哀荣极盛,被追谥为"文正",属于文职官员所能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谥号,并且嘉庆皇帝听说老师去世痛哭失声,多次前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