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的 一念三千 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义理。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意。《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15〕《法华玄义》第二卷上云:“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16〕此中的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众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狱;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则成百界。这百界又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各各可从十面来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与百界合起来,即有一千种法,即是百界千如。这千如又与《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所说的:“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16〕三世间配合起来,便构成了三千世间的理念。这三千之数,即是三千种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三千法归于吾人现前一念,所以谓之一念三千。当前一念,含三千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却不动丝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介尔刹那一念之心。这一念虽是妄心,但与真心同源同体,需要止观功夫,使它返妄归真。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皆即三谛”。 概而言之,将十界乃至百界扩展开来的所有差别相,便称为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不在别处,而是具足在众生日夜漂浮不定的一念心中,故称一念三千。不过,这里顺带要说明的是:三千之数乃是理论上总的概念,不必呆板地限定此数。天台六祖荆溪尊者曾经说过:“三千者无尽之异名也”。也就是说:三千之数乃是用作表示“无尽”差别相的一种象征性释法而已。 另外,对于一念三千的理解,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还要说的是:此“即”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为当体全是之即。三千无尽的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五阴之身和所依的国土,也和此一念相同。因此,天台六祖荆溪尊者在《止观辅行》第五卷之三,曾经说:恶国土的十如,善国土的十如,无漏国土和佛菩萨国土的十如,“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18〕(一)十界互具 由于众生的每一念心,逐情偏起意念,在于迷悟之境,而与十界相应,成为十种境界,即: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阿修罗界、天界、人间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和佛界。那么这十种法为什么称之为十法界呢?《法华玄义》第二卷上云: 一、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作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19〕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总共有十种生命类型: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就“法界”的意义而言,有差别、无差别、平等的三面。如果从空观的角度看,法界是无相、无差别的;如果从假观的角度看,法界则呈现十种各自不同的差别相;如果从中观的“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的角度看,则法界差别平等不二。 天台宗有名的“十界互具”思想,说明了十界互具互融的关系。十界的每一界,都互相本具其他九界于自己之中,而自成一小宇宙。例如佛界内具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九界。十界的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体、都是绝对、都是完全的法界,与包摄十界差别的“一大法界”无别。因此,在这意义上说,大法界与小法界、大宇宙与小宇宙无别。所谓十界的每一界都是法界的全体,详言之,即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的每一界,都是全法界,一言以蔽之,即在个别中显全体。 如果再从道德、哲学和宗教三种立场分析十界互具之理,还可以发现十法界不仅具备以上这三种性质,而且任举一法,任指一物,皆具十法界之理。一心具足十心,一法界具足十法界。相互间只有隐显之差,而无相隔之别。任何一界均具其他九界性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首先从道德的立场看,地狱是最“恶”的世界,佛界是“最高善”的世界,有情可以从最恶的世界一级一级修行到最高善的佛界,由此,可以说十界是伦理性的世界。其次以哲学的立场看,十界有互具的哲理,并且十界也是全体性原理的具体表现。再次从宗教修持的立场看,地狱是最“迷”的世界,佛是最高的解脱界,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各界,都是修持递进的阶段。由此可知十法界是集伦理、哲学和宗教三种性质于一体的世界观。 从性具哲学看十法界,不仅是一界具足十界,而且是一心具万象。例如在地狱界中,含具饿鬼、畜生、人、天乃至佛的法界,在饿鬼乃至佛界也同样具足其他九界。 综上所述,智者大师十界互具的思想,表现了天台圆教的“圆融世界观”,即一事具足一切事、一物具足一切物。一切的现象,皆是法性的体现。而法性的本质,又是一多相即、一异相入的。这相即相入的性质,是“空”、“有”的妙理现象,是绝对中道的辩证法因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正是法性(本体)的现象,并非是离开本体而另外存在,所以才能够相即相入。本体和现象,是一物的两面,性具的实相也并不是离开现象而另有,所以说:“当体即空,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性的特征,有一即一切的具足性。例如,我们的心,现起快乐心(天)的时候,其他九界的心并非都没有了。所以一心还是一心、一身还是一身,只是因由其作用的不同,而分其界隔而已。宇宙本体的实相是不增不减的,只有隐显之别(用中所显),并没有新生或旧退。因为,真理是不生不灭、非一非多、即多即一、本具如如的。所以举一即举一切、一切不失一、一不失一切,身心居一界时,其他九界仍就存在。融会了“空”的平等和一切事相,是不多不少、不一不异的,超越了一切相对和数量,所以它有一种不生灭、不增减,而又无不包含的自在性。万象既是“空”,那么一一的现象,都有其自在性和绝对性。由此可知,一一事物,皆是具足一切性的。(二)百界千如 以上所明十界互具,即由佛界以至地狱界交互相具而成百界。这百界再与十如是相配,即成百界千如。《法华玄义》第二卷上说:“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20〕。《法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是诸法实相的根本依据,加上《华严经》的“十界”而为十界互具,即成“百界千如”。那么,何谓“十如是”呢?《法华经》第一卷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21〕智者大师解释说:相是表象、相状;性是本性、本质;体是实体;力是功能;作是活动;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果是直接后果;本末究竟等是以上九者合起来的全部过程。并认为前五如为“权”,后五如为“实”。并解释十如,其原文如下: 通解者,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22〕 在智者大师以前,十如的解释有多种,而他都一一批判,并提出四种观点来解释十如,即(1)十界释、(2)佛界释、(3)离合释、(4)约位释四种。就十界释而言,主要在说明“十如”是“十法界”的共通范畴。其次,说明“十如”在“十法界”的每一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不同形态。就佛界释而言,重在说明依“十如”所显示的“佛果”的内容。就离合释而言,即以“十如”说明自行、化他的权实关系。就约位释而言,即以“十如”分别凡圣诸位,且显示“三德”始终常住。 除此之外,智者大师还从三途、三善、二乘、菩萨佛的四个立场,来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十如是观。 总之,“十如是”之理,收摄了十法界的色心依正,融会了染净迷悟并统一事理不二,集权实一如,现诸法实相的妙趣,究竟平等,圆融无碍。荆溪湛然大师称叹十如是的思想为“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教之关键,众生之依正”�〔23〕。(三)三世间 智者大师把抽象性的十如是,结合成十法界的具体论,又把十法界的具体论(百界千如),结合为具体的三世间,而成绵密的三千世界之体系。那么,何谓三世间呢? 三世间出自《大智度论·释佛母品》第七十卷。其文云:“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24〕其各个世间又有什么特征呢? (1)五众世间:又叫五阴世间。五阴是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指色(感觉的物质世界)、受(受动的感情世界)、想(思考)、行(意思)、识(统一前四的心力——分别)。所谓五阴世间是指由前业所感,以依正二报的五阴为元质。其中色是物质要素,后四者是心理或精神要素。 (2)众生世间:即正报的有情世间,依五阴而成立,由惑业而引“生有”的延续,如动物、人类等,由种种迷悟相的差别而显明十界成相类型。例如:揽五阴称为众生,揽三途阴是罪苦众生,揽人天阴是受乐众生,揽无漏阴是真圣众生,揽慈悲阴是大士众生,揽常住阴是尊极众生。 (3)国土世间:是指众生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境域,即依有情的增上力而生风轮,再由业力而起大云雨于风轮之上结成水轮,再由业力生起大风而击水,使上部凝结而现金轮。由以上三轮,为地盘而现成山河大地,构成世界的现象,属依报,又称器世间。例如: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土土不同,故名为国土世间。 以上叙述了三千世间的涵义结构、形相特征与组织体系。事实上,三千世间也只是方便立名,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介尔(微细)一念心的理具事造。《摩诃止观》第五卷说:“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可思议。一即一切(假观),一切即一(空观),非一非一切(中道观),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25〕 总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再约五阴实法、众生假名和依报国土各各一千,所成的三千性相,摄尽诸法无遗。吾人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三千圆具,是为理具三千。诸法皆由介尔心造,即是事造三千。任举一物,任指一法,皆具三千。有漏的阴妄一念之中,还本具“有漏的诸法界”与“无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1”,正是一念三千理论实践的目标及意义之所归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