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镇的建筑布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根据现存古建,大致判断它们多为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但又不能说百分百是。焦溪老街的布局很紧凑,分东南西北中街,它们是纲,十八弄为目,为南北平行排列,多非常狭窄幽深。
房 子多半采用当地鹤山出产的黄石块做墙脚,有的山墙甚至全石块贯彻,这就形成了在常州地区焦溪民居特有的特色——石头房子印象。其实,内里还是考究的,许多建筑榫卯木结构,基本风格朴素,无张扬夸张的外在装饰,但内里却藏有新奇,如中国式门楼、照壁、房檐、门窗和砖雕木雕都也齐备。大户人家往往三、四进,庭 院幽深,柱子粗实,地面砖也考究,一些是清代烧彩釉的,图案有痕都斯坦风格,可惜现在几乎绝迹了。建造于民国的中街具有焦溪民居的典型代表性,联排砖木结 构二层楼,跨距约5米左右,前店后仓,楼上住人,一直是焦溪的商业中心“南大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新镇西移逐渐冷落凋敝。
但建筑普遍紧凑的布局,为节省地盘计此说难以立足,因为当时土地便宜,而且到70年 代焦溪五街尽头有的是农田,其中还间隔些荒废的院落,杂草丛生。说针对防范土匪,有一些依据,过去听老辈说此地确有土匪出没,特殊的地理位置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焦溪与江阴西边交界,其东部多山多河与沼泽,地形复杂,显然属于三不管地带,常闹匪患似符合客观条件。而以姓氏命名的譬如奚家弄、徐家弄、是家弄等作为家族居民群落,本身建筑布局就显示防范严密,一般弄口均设有大门,我小时候见过那些未被破坏的门臼还在,老辈也说过以前有门夜间就关锁。焦溪也是个 移民古镇,譬如奚姓,根据常州姓氏文化专家苏慎所说,自明代从芙蓉迁过来,早年自北方来。移民的居民,对财产生命的保护应该格外警惕,并自然将团结齐心的心思物化到紧凑牢固的建筑上,因此是否可以这么说,这跟福建永定土楼文化的内核多少存在些相似之处?
所以凡是靠弄边的建筑,基本都是石块砌就,有的还在缝隙上打满铆钉进行加固;基本不开窗,山墙一砌到顶,多开侧院门,台阶高立,大门牢实。奚家弄那还有条著名的“黑弄堂”,那是从一排楼房底下穿越,30多米长,白天进去也是漆黑一片故名;但两边厢住家的大门一开,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春”景象,数代人居住这种环境,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个弄也是两面可以关锁,而门户之间却是相互可以走通,攻可守退有路,充分体现乱世的自我保护心态之一目。
值得一说的是,古代焦溪人建造家园的时候,已经具有公共排水意识,每家每户的天井和街道两边都安有排水漏,石头凿成,百年不损。以前见过修建街道时撬开里 面,那是一个蛛网般的沟式排水系统,北高南低,通向龙溪,居然几十年来未闻堵塞过一次,其排水能力之非凡,足令现代文明人汗颜。
焦溪的四座石桥,也是匠心独运的,其他三座为圆拱,咸安桥则是平拱式样。桥面是两块巨大的石板,一块约莫10吨重;桥体牢固坚实,分别由四块也是整块的大石板支撑,底下安有石块桥墩,不胜计数的桥桩护卫,当年被起了些许也没变危,牢固如初。
东南两街的临街房子,都背靠龙溪,但几乎没有后门开设码头的人家,说明此多为小商贩,不若常州青果巷许多商家门后开设码头,方便装卸。但习惯都开有面河的后门,居民家备有吊桶随时用来汲水,而捕鱼时节,也方便河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