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方鸿渐 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方鸿渐 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方鸿渐 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一事无成。首先,他不学无术,懦弱无能,总是依附于别人。其次,在爱情婚姻方面,始终采取应付、逢场作戏的游戏态度。但他终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人正直,不献媚,不肯投靠权贵,他自视颇高,品位不凡,愤世嫉俗,实际却做不成什麽具体的工作,“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正是许多小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点;懦弱无能;逢场作戏;愤世嫉俗;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不得不说是一部标新立异、艺术特色鲜明的小说。书中描写了当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他们虽满怀理想,然而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却过着精神空虚、灵魂猥琐、蝇营狗苟的生活。小说以方鸿渐为主线,着力描写他在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四个方面的生存困境。如果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人生经历简化一下,不难看出,他总是不断地冲出一座围城然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出城再进城,然后再出城再进城……永无止境。这一切并非他本人自己的选择,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动地逼上梁山,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他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几乎是受某种本能的支配,也可以说是命运的牵引,使他进出于各种城堡之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都是他性格内在的缺陷所造成的,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揭示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一、 不学无术、懦弱无能,总是依附于别人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殊显著之处,好不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个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他总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恰如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好比头驴子,鼻子前面挂着一个胡萝卜,它总是被眼前的胡萝卜引着向前走。”懦弱的方鸿渐不是如此,他虽然竭尽全力,却不能挤进上层社会只能徘徊在“围城”内外,总是依附于别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己却无能为力。文章的一开头便点穿了说“它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系转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但他却非常幸运,在父亲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定下婚约。虽然他对那女子缺乏认识,但对婚约略示反对后即表同意。幸而那女子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亲为了纪念独生爱女,就将准备作为嫁妆的款项供他出洋深造。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磅,就计划夏天回国。他无意去争取学位,但自觉得需要购买个假头衔来满足父亲及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于是,他在爱尔兰人的手中买了一张所谓“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回国后,他岳父为他学成归国在报上登载了一则启事,使县立中学的校长知道本县出了一位“方博士,”并直接导致了一场大笑话,暴露了他浅薄、寡陋的本相。父亲的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请方鸿渐向学生演讲“西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此时的方鸿渐才感觉到自己的才疏学浅,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才凑满一千多字的演讲稿,但办事玩世不恭的方鸿渐却忘带了讲演稿,面对台下满满的男女学生,他大言,只有两种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闹出了大笑话,县里人还盛传方家留洋回来的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方鸿渐还因此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使他无脸面继续留在县里,于是,回上海寄居在岳父家里,过着资产阶级阔少爷的慵懒生活,没有能力,只得在岳父的点金银行里挂名,但他行事自我得罪了他赖以生存的周氏夫妇,最后只能靠把他视为“情敌”赵辛楣的举荐下南下“三闾”大学去教学。在“三闾”大学,他的懦弱无能更是表露无疑,也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他竟然模仿名教授上课从来不点名的风度,表示学生来不来听课,他满不在乎。可是到头来弄巧成拙,听课者愈来愈少,逼得他赶忙收起名教授的架势。为了掩盖他的无知,他还发明了多写板书以“杀死时间”的办法,给了那些互相嫉妒、相互拆台的“同事们”借题发挥的机会,多亏赵辛楣的关照,他才能在这种充满尔虞我诈、结帮营私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然而,事事难料,赵辛楣因为汪太太的关系远走重庆,使方鸿渐失去了赵辛楣这个靠山。并且赵因走之匆忙而将一本“拉斯基”作的毛书《共产党主义论》留给了方从而给校方找到了不续聘方的借口,导致方再次失业穷途末路。原本无意在内地结婚的方与孤苦无依的孙柔嘉顿时惺惺相惜,一时无奈走到了一起。回上海途中,也是因为在赵辛楣的劝说下,方才与孙柔嘉在香港结的婚,回上海后,又是因为赵辛楣的关系才使方鸿渐在上海华美新闻社工作,仿佛赵辛楣就是方的“拐杖”,只有依靠赵辛楣他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来不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无法掌握,直到小说结束当他的婚姻破裂时,他还是憧憬着到重庆找他的“靠山”赵辛楣开始他的新生活。作家还通过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强调和渲染方鸿渐的这一性格。他的好朋友赵辛楣在即将结束赴三闾大学的艰辛旅程时当着他的面说:“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的妻子说他:“总喜欢自作聪明,结果无不弄巧成拙。”孙柔嘉的姑妈陆太太对他说:“能力和资格坦白的瞧不起,”并说他:“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认定他:只是个各国游荡的‘游学生’。教授刘东方夫妇认为他:本领太糟,人还伶俐。就连老夫妇听说儿子赚的钱没有媳妇多时,这才觉悟到“这种丈夫还能振作乾纲么?儿子坍尽了天下丈夫的台,”于是方遁翁长叹道:“儿子没出息,让他去吧!”如此等等。这些人物都从自己的角度揭示方鸿渐的懦弱无能的性格特征。二、 在爱情婚姻方面,始终采取应付,逢场作戏的游戏态度《围城》中写了方鸿渐爱情婚姻方面的比重大,颇具离奇色彩,其中对于“婚姻城堡”的理解也颇有见地,耐人寻味。方鸿渐出身于封建乡绅家庭,身上带有不少纨绔子弟的劣性——对待爱情逢场作戏,见异思迁,缺乏定型。加之,受西洋文化的不良影响,在爱情婚姻方面表现得特别随意,他先后同四个女性发生过感情纠葛。但最终都如一场游戏,草草结束。(一)、同“鲍小姐”的一夜之欢在回国的邮船上,他被同船的鲍小姐所引诱,鲍小姐着装暴露、性感,因此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样一位风流、追求时尚的女子,方鸿渐心里很清楚鲍小姐并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子,“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她。”只是出于自己的一时冲动,或者说是本能的需要,“不爱她”却和她发生了说不清的关系。他自己被鲍小姐玩弄,反而自鸣得意。待到明白,他又安慰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 方鸿渐自作聪明的解释,恰恰暴露了自己内心的龌龊。(二)、同苏文纨似是而非的恋爱方鸿渐认为苏文纨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和她一起上戏院、饭馆并不失自己的面子。”当他自知被鲍小姐抛弃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就拿苏小姐聊以自慰。但方鸿渐认为他和苏文纨不可能在一起,“自信对他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的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一体。”他不愿意在和苏小姐见面,但住在上海岳父家觉得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于是抱着“先要图眼前的舒服”的心理,又主动地去看苏小姐。在苏家他认识了赵辛楣,他从小和苏文纨青梅竹马,从小就喜欢苏文纨,长大了自然成了她忠实的追求者。苏文纨为人居高自傲“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方鸿渐自知辛楣把他当情敌,也不跟辛楣解释,使自己卷入“三角”恋爱的旋涡中。因此赵辛楣对他很不友善,有一次恶欹意把他灌醉,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为了能自己独霸苏小姐,赵辛楣暗中破坏,让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聘了方,好教苏小姐跟鸿渐疏远。从而致使方从此恶梦连连,所以说方鸿渐悲剧的命运也跟他咎由自取是离不开的。(三)同“唐晓芙”的真挚爱情方鸿渐百无聊赖之余去找苏文纨,在苏府邂逅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她清纯的外表,活泼的性格深深吸引了方鸿渐,方鸿渐对这个“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一见钟情,在以后的交往中,两人更是彼此欣赏,迅速投入热恋之中,这也是方鸿渐在全书中唯一过的一段舒心的日子。在唐小姐应允了方鸿渐共进晚餐的邀请后,“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每次醒来就像唐晓芙的脸在自己的眼前,声音就在自己的耳朵里。他把今天和她的谈话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慰贴着,迷迷糊糊的睡去,一会又惊醒,觉得这快乐给睡埋没了,忍住不睡,重新温一遍白天的景象”这是何等痴情和喜悦啊。可惜,他却一直鼓不起勇气和苏小姐分手,而苏小姐日夕期待着他向自己求婚。待他最后摊牌的以太迟,盛怒的苏小姐恶意对表妹说鸿渐是个骗子和恶棍。他去看唐晓芙时她还为这消息生气,他默默听着她的责骂和讥讽,没有辩白,也没有尽全力去补救过失,一段美好的恋情终因自己缺乏坚持到底的勇气而告终,只能成为他和唐小姐心中一生也抚不平的伤痛。(四)同“孙柔嘉”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方鸿渐爱得是唐晓芙那样的清纯女子,而孙柔嘉恰恰不属于这种类型。她是一个长相极其平凡的女子,没什么兴趣,但却有自己的主张。他初遇方鸿渐,正是他恋爱失败,事业不顺,心里最空虚的时候,它正如赵辛楣说,像一条大鱼,很有心计很有耐心的张开大口,等待方落入自己的口袋中。方鸿渐在尔虞我诈的三闾大学里更感疲惫,没精神对付,所以面对李梅亭、陆子潇的冷嘲热讽,才坚定了与孙柔嘉“联盟”的决心,孙柔嘉才如愿以偿地俘获了方鸿渐,但也表明他们的婚姻缺少坚实的基础。但订婚一个月,孙柔嘉并不像表面看到的,是那样柔弱的女孩儿,它不仅很有主张,而且坚持用自己的主张去影响别人,他内心深处的占有欲极强,她视丈夫为自己的私产,一结婚就要对方时时守着自己,不能再有自己的世界。她曾多次追问方鸿渐在她之前和苏文纨、唐晓芙的关系,虽声言自己不会吃这种陈年老醋,但方鸿渐从他的脸色上还是庆幸自己隐匿了一大部分。如果说上述是俩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方鸿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方鸿渐重回上海的生活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一方面,上海已经沦陷,方鸿渐们已经成了亡国奴,生活在孤岛般的租界,靠赵辛楣的关系才在报馆找到了个资料员的差事,感觉如在牢笼。父母一家也从老家逃到上海,家境大不如前,而乡间土绅士的脾气依旧。加在孙柔嘉和自己家人中间,他不仅为难,而且还自觉有失脸面,而不是积极地尽全力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家里,孙柔嘉工作比他好,挣钱比他多,说话自然比他更有底气。无端地冒出个孙柔嘉的姑母,他更是个专制瘾的人物,在洋人开办的厂里当人事科长,习惯了假洋鬼子对自己同胞的颐指气使;自幼宠爱柔嘉,这次又替孙柔嘉买了套嫁妆,自然更觉得有权干涉孙柔嘉和方鸿渐的家事。姑太太认为侄女儿配错了人,对鸿渐的能力和资格坦白地瞧不起。这种力量合在一起,使方鸿渐深深地感到环境的压力,感到自己生存状况的恶化。他曾嘲弄的对孙柔嘉说:“哎,向我这个倒霉人,倒应该养条狗。亲戚瞧不起,朋友没有,太太-呃-太太容易生气不理人,有条狗对我摇摇尾巴,觉得这世界上还有件东西比我低,要讨我的好。”偏偏他是个不太愿意受委屈的人。反抗大环境没有能力,也找不到明确的对象。孙柔嘉就成了感受中压迫他的环境的最近切的代表,自然也成了他反抗和发泄的对象。他视孙柔嘉为“围城”,并决计从这一“围城”中冲出去,一段无爱情的婚姻就在数次的争吵中彻底结束了。三、 方鸿渐为人正直,不献媚,不肯投靠权贵方鸿渐完全不同于“文博士”这类沾染了洋奴恶习的市侩小人,在“腐臭”的社会环境中丧尽了做人的良心和尊严。(一)对“爱情至高无上”的纯真态度苏文纨是国民党高级官僚政务院参事苏鸿业的女公子,又是法国里昂大学的文学博士,有才、有貌、又有权势。可是,方鸿渐却不买他的帐,在方鸿渐的眼里,苏小姐身为政务院参事的父亲,并非为苏小姐身家锦上添花,而是苏小姐的可爱中掺杂着渣滓。方鸿渐最鄙薄“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重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她不屑也不齿“没骨气地靠了裙带得意。”所以,他只认为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但他认定他和她的情谊有限。方鸿渐这一思想反映在她的另一桩亲事上。他的岳父曾为他介绍花旗洋行买办张先生的女儿。他认为张先生是“俗物”——嘴里镶着金牙,喜欢中国话里夹着无谓的英文字,还喜欢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给别人看,显示自己多么的阔绰,对张先生的女儿信奉“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的“我你他”小姐很瞧不起。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方鸿渐追求“纯真的爱情”,不愿把自己的婚姻当作升官求职的砝码。(二)不愿和“三闾”大学里的那些卑鄙小人同流合污方鸿渐为人正直,再看“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和副教授们,个个带着伪善的面具,但内心却龌龊无比。譬如说,作品中写的十分成功的假道学李梅亭的形象,就是如此。他不学无术,却靠私人关系当上了三闾大学的教授,他处处更板起一副假道学的的面孔:为了“严于男女之防”规定“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导师要和学生同桌吃饭等等清规戒律,但背后他的一切作为又证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两面派、伪君子,真可谓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其实,给本省督军府当过秘书,像一切官僚、强盗、赌棍、投机商人一样”相信命运,并保留着“前清习气”的“老派名士”汪处厚的灵魂卑琐,以及那个拿着国民党行政院、外交部的虚假招牌,招摇撞骗,并惯于搬弄是非的陆子潇;以及巴儿狗式的向主人摇尾乞怜的副教授顾尔谦,江湖骗子韩子愈等等,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尽管他们的表现形式极不相同。甚至连校长“老科学家”高松年在内,也不例外,他虽然老,但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证明着科学家并不老,”他很懂得“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所以实际上他把办大学看作是进身的一个阶梯,其灵魂一样卑琐。方鸿渐对他们坦白的瞧不起,又不懂得掩饰,只把它挂在脸上,惹得大家讨厌,加之自己又没有靠山,最后只落得个解聘的下场。(三)他愤世嫉俗,不满国统区的黑暗现状他痛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绝不肯偷人家的钱袋。”对国民党官僚政客,他似乎“不共戴天,”他说:“王尔恺那样热衷做官的人”不会做诗,是“文理不通的无聊政客,”自己“不向他谋差事,没有恭维歪诗的义务。”又以为做官的人送礼给人,那礼物“不用说是旁人身上剥削下来的了。”他以自己在德国所见所闻,抨击三闾大学所作的导师有责任随时随地“向当局汇报学生思想”的规定,说:“纳粹党教育制度也没有这样利害,这算牛津、剑桥的导师制么?”赵辛楣离校去重庆时,留下一些书籍由他保管。不巧其中有一本《共产主义论》,方鸿渐因此被认为思想有问题而被解聘了。他回到上海,任职于华美新闻社。因为新闻社言论激烈,受到租界当局的警告,又由于敌伪企图收买报社,总编辑王先生愤而辞职。方鸿渐不顾妻子孙柔嘉的反对也跟着辞职了,又不愿在他妻子的姑母在纱厂为他谋一工作。他当着妻子的面,直截了当地声称:即使是“讨饭也不要向他讨,她养了Bobby跟你孙柔嘉两条走狗还不够么?”理直气壮的表示“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他宁愿失业,饿肚子。在紧要关头,方鸿渐保持了一点民族气节,充分体现这个比较正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丧失起码的爱国心。不幸的是方鸿渐身上这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据。他处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和成了孤岛的上海。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置身于“围城”之中,求生无门,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暗淡无光的前途。总之,方鸿渐有爱国心,比较正直,不肯投靠权贵,在紧要关头也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气节。但它缺乏生活理想,远离革命力量,身上带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他不满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可是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没有本事,而又喜欢卖弄聪明,经常弄巧成拙。他冲不出生活的“围城”,到处碰壁,可是有时却用精神胜利的办法来自自我陶醉。作者对他身上的种种缺陷进行无情的解剖,同时对他的悲剧命运也寄予一定的同情。作品通过这一可笑而又可悯的上层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及其坎坷的生活经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旧中国病态社会的某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