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 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 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 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 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 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 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 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 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 或各派教会以外。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 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 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 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 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 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 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 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 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 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 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 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 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