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死去放的什么歌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以前是没有哀乐的.现在被称为哀乐的那个曲子是电影<上甘岭>中的一段插曲, 由于效果比较好后来经常用在追悼会上. 这首曲子是已故的作曲家刘(火只)老师在五十年代所 中国目前流行的哀乐究其来历颇有意思,它是产生于延安时期,其蓝本是当时陕北流行的一种小调《绣荷包》,照理算是从一首情歌小调改编而成。 刘志丹同志牺牲的时候,考虑到当时还没有咱们自己的正式的哀乐,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不知是谁)就把当时陕北群众熟悉的《绣荷包》音乐放慢数倍权当哀乐,加上演奏时哀挽沉痛的气氛处理,效果还不错。后来就正式把它定为我国的哀乐。 解放后,哀乐录制了管弦乐版本,其中大锣和管乐的处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哀乐的气氛。 哪位要是有兴趣把我国的《哀乐》加快四倍,用轻快、跳跃的节奏演奏的话(比如用 唢呐),还能从中体会到当初情歌小调的韵味。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 西方在葬礼上并没有固定的正式哀乐。安魂曲,又叫安魂弥撒,是在宗教葬礼上演奏的曲式,所以西方人去世如果举行宗教葬礼的话,通常会演奏安魂弥撒。你说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他的那首绝笔之作《安魂曲》?那首曲子带有的凄凉、惊恐和彻底的忏悔的感觉是他其他作品中没有的,只要听到它,我就不禁产生崇敬、哀叹和心底受到强烈震憾的感觉。 中国的送葬音乐(而不宜称为哀乐)是较少感情色彩的。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葬乐和婚嫁音乐完全相同。而西方的则大不相同。虽然,葬礼音乐是一种仪式音乐,最早是由寺庙完成的,民间乐社代替了宗教组织。中国的送葬乐更具呈示化特点;而西方的更加世俗化。这也许可以解释在西方它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Chopin, Beethoveen,etc.)。而在中国,它们是古老寺庙音乐的活生生的延续。 也许,这源于二者不同的宗教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