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观赏鱼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鳑鲏 Rhodeinae;bitterlings 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的通称。为小型淡水鱼类,最大不过180毫米;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在中国约有5属21种。繁殖习性特殊。生殖时期的雌鱼出现产卵管,卵由产卵管直接产在蚌体内,并在那里受精发育。雄鱼婚饰明显,色彩分外鲜艳。可以养殖供作观赏。 鳑鲏属的雄鰟鮍准备排出精子 鲤科(Cyprinidae)鳑鲏属(Rhodeus)的几种似鲤的小鱼,以其繁殖方式异常著名。原产于欧洲中部和南部的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几无经济价值。体银白色,长约5∼7.5公分(2∼3吋)。每年4∼6月为产卵期。此时,雄鱼腹部呈橘红色,鳍淡红色;雌鱼的输卵管延长成产卵管,可插入淡水蚌的入水管中,把卵产到鳃腔里。当软体动物呼吸时,把附近排有雄鱼精液的水流吸及鳃腔,精卵得以结合。卵在软体动物的鳃腔中发育,约一个月后,幼鱼离开宿主。鳑鲏与软体动物的繁殖期恰相一致,软体动物也把幼体排在鰟鮍体上,埋入皮内发育一段时期。 鳑鲏为一群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不超过200毫米,绝大多数种类仅50-70毫米。体极侧扁而高,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雄鱼艳丽的体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而雌鱼在生殖季节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在雄鱼的陪伴下更显得别具一格。 鳑鲏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 太阳鱼 sunfish 属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 学名:Lepomis gibbosus 原产: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一般成鱼体长24-40公分。 适合水温:18-25℃。 水质要求:总硬度(gH):8-11dGH,酸碱度(pH):6.8-7.5。 北美淡水鱼类,与莓鲈和黑鲈同属鲈形目(Perciformes)日鲈科(Centrarchidae, 即棘臀鱼科)。约有30种。皆原产於北美,并且除沙加缅度鲈(Archoplites interruptus, 即断线鲈)以外均原产于落矶山脉以东水域。其中如瓜仁太阳鱼(Lepomis gibbosus或Eupomotis gibbosus, 即普通太阳鱼)等几个种已引入其他国家。太阳鱼体较高;由前棘部与后鳍条部组成连续的背鳍,这两部分中可有一凹刻(如黑鲈那样),但不像近缘的鲈的背鳍那样分离开。为典型的静水湖泊、池塘鱼类。肉食性,以鱼类及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体型从2.5公分(1吋)的小日鲈(Elassoma属)到最大长约80公分,重约10公斤(22磅)的大口黑鲈。太阳鱼尽管小(一般长不及20公分),但被认为是上等食用鱼和垂钓鱼。某些种类鳃盖后上缘有一明显瓣片,或称「耳叶」。较黑鲈体高,颜色也更鲜明,恰如其名(太阳鱼)。春季繁殖季节中,雄鱼体色特别漂亮,习性如其他日鲈类一样,雄鱼用尾部挖巢,引导雌鱼入内产卵后,守卫卵,有时也守卫幼鱼。人们比较熟悉的太阳鱼有黑带九棘日鲈(Enneacanthus chaetodon,产於美国东部)、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有名的食用和垂钓鱼,体淡绿色,腹部橙色,头及鳃盖下缘蓝色)、长耳太阳鱼(L. megalotis, 具橙色斑点及鲜蓝色波状条纹)、瓜仁太阳鱼(绿色或淡蓝,腹部橙色,耳叶上有一红斑)和岩钝鲈(Ambloplites rupestris,一种食用和垂钓鱼,淡绿色,具不规则暗色斑纹)等。 大多数太阳鱼都拥有格外出众的色彩,而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 很难想象,具有这样极其华丽体色的嫦娥居然是淡水热带鱼类! 嫦娥性格比较暴烈,会吞噬比自己体型小的鱼类,所以只适合与中、大型,性格相近的其他种类的热带鱼类共同混合饲养,它们主要以动物性生饵为食,对人工饵料也较易接受。 嫦娥的体质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甚至可以忍受15℃左右的低温,但它们对水质较为敏感,因而饲养它们最好以中偏酸性的水质环境,并建议经常换水,更有助于它们生长。 嫦娥的雌雄鉴别:发育成熟的雄鱼体色较雌为鲜艳、夺目,而成熟的雌鱼色彩相比之下显得单调而黯淡。 嫦娥属于卵生鱼类,其繁殖较为容易